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释义


【习】《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音襲。《說文》數飛也。《禮·月令》鷹乃學習。又《易·坤卦》不習,无不利。《註》不假修爲,而功自成。《論語》學而時習之。《何晏註》學者以時湧習之。又《易·坎卦》習坎。《註》習謂便習之。《釋文》習,重也。又《書·大禹謨》士不習吉。《傳》習,因也。又《詩·邶風》習習谷風。《傳》習習,和舒貌。又姓。《廣韻》出襄陽。晉有習鑿齒。◎按說文習自爲部。今從正字通併入。字从羽从白。俗作習,非。漢典考證:〔《易·乾卦》不習,无不利。〕 謹照原書乾卦改坤卦。 考證:〔《易·乾卦》不

【其】〔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又山名。《前漢·

【弊邑】1.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都赋》:“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2.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战国策·秦策二》:“赵王喜,乃案兵告於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战国策·西周策》:“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不如令弊邑阴合於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宋欧阳修《与王郎中道损书》:“值某迁郡淮南,扶挈老幼,凡再登舟,再出陆,始至弊邑。”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睹】〔古文〕覩《唐韻》當古切《集韻》《韻會》《正韻》董五切,音賭。《說文》見也。《禮·禮運》以隂陽爲端,故情可睹也。《周漢武帝詔》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

【上邦】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覩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李善注:“上邦,犹上国也。”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当时各弱小民族和国家,都是拜中国为上邦,要到中国来朝贡,要中国收他们为藩属。”参见“上国”。

【者】《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音赭。《說文》別事詞也。从白聲。,古文旅字。《韻會》今作者。《玉篇》語助也。《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又《韻補》叶掌與切。《史記·秦始皇紀》人迹所至,無不臣者。《註》索隱曰:者,協音渚。《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韻會》者,古文渚字,故从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爲語助。又叶阻可切。《繆襲·挽

三都赋其它诗句

&lt
&lt
&lt
&lt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