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牙箸击成腔调释义


【红牙】1.檀木的别称。檀木色红质坚,故名。唐白居易《中和日谢恩赐尺状》:“况以红牙为尺,白银为寸;美而有度,焕以相宣。”唐皮日休《二游诗·徐诗》:“轴閒翠鈿剥,籤古红牙折。”《宋史·世家传三·吴越钱俶》:“俶贡白金五万两、钱万万、绢十万匹,綾二万匹、绵十万……红牙乐器二十二事。”《辽史·太宗纪三》:“唐遣使遗红牙笙。”2.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用以调节乐曲的节拍。宋司马光《和王少卿十日与留台国子监崇福宫诸官赴王尹赏菊之会》:“红牙板急絃声咽,白玉舟横酒量宽。”元张可久《寨儿令·游春即景》曲之一:“蔌絳纱,按红牙

【箸】〔古文〕《廣韻》遲倨切《集韻》《韻會》遲據切《正韻》治據切,音宁。匙箸,飯具。《禮·曲禮》飯黍毋以箸。《史記註》箸卽筯也。又與櫡同。《史記·絳侯世家》景帝召條侯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註》櫡,《漢書》作箸,食所用也。《嶺表錄》南海岸邊沙中生沙箸,一名越王竹,相傳越王棄餘算而生,若細荻,高尺餘,春吐苗,箕心茗骨,靑而且勁。南海人愛其色,以爲酒籌。凡欲採者,須輕步向前拔之,聞行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又《集韻》陟略切《正韻》直略切,音著。被服也。一曰附也,黏也。《戰國策》智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註》

【击】《唐韻》古歷切《集韻》《韻會》吉歷切,音激。《說文》攴也。《徐曰》撲也。《廣韻》打也。《增韻》扣也。《易·蒙卦》擊蒙。《註》擊去童蒙,以發其昧。《史記·叔孫通傳》拔劒擊柱。又《酷吏傳》義縱以鷹擊毛摯爲治。又攻殺也。《楚語》刲羊擊豕。《註》擊,殺也。《前漢·高帝紀》急擊之勿失。又觸也。《莊子·田子方》目擊而道存矣。或作撽。又《集韻》《韻會》《正韻》敵切,音檄。與覡同。男巫也。《荀子·王制篇》知其吉凶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註》擊讀爲覡。又《集韻》吉詣切,音訃。人名。春秋晉有屠擊。

【成】〔古文〕《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城。《說文》就也。《廣韻》畢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又平也。《周禮·地官·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疏》成,平也。非故心殺傷人,故共鄕里和解之也。《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又《左傳·隱六年》鄭人來輸平。《公羊傳》輸平猶墮成也。《文七年》惠伯成之。又終也。凡樂一終爲一成。《書·益稷》簫韶九成。《儀禮·燕禮》笙入三成。《註》三成謂三終也。又善也。《禮·檀弓》竹不成用。《註》成,猶善也。又《周禮·天官·大宰》八灋五曰官成。註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也。又

【腔调】1.指音乐、戏曲、歌曲等的调子。宋王奕《酹江月·和辛稼轩<金陵赏心亭>》词:“寧是商女当年,后来腔调,拍手《铜鞮曲》。”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儒林外史》第六回:“一个吹簫,一个打鼓,在厅上滴滴打打的,总不成个腔调。”老舍《四世同堂》二四:“在八岁的时候,他已会唱好几出整本的老生戏,而且腔调韵味极像谭叫天的。”2.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朱子语类》卷七八:“古人作诗

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其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