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歌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古风
    • 唐诗
    • 宋词
    • 宋诗
    • 元曲
    • 作者
  • 古籍
  • 近/反义词
  • 造句
  •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本草类-医部

古籍分类-本草类


史部
子部
集部
诗部
儒部
易部
艺部
医部
从部
佛部
道部
别史
编年
传记
地理
纪事本末
目录
史评
野史
杂史
载记
诏令奏议
正史
政书
职官
志存记录
类书
笔记
兵家
道释
法家
农家
算法
杂论
诸子
别集
词话
话本
诗话
文评
小说
演义
总集
宝卷
谜语
笑话
词集
剧曲
诗集
楚辞
对联
汉赋
春秋
礼经
蒙学
尚书
诗经
四书
小学
修身治家
语录
乐经
五经总义
孝经
八字预测
六壬预测
六爻八卦
奇门遁甲
术数
易经
风水预测
相术其他
周易梅花
紫微斗数
草木鸟兽虫鱼
绘画
器物
书法
武术
饮馔
工艺
棋技
音乐
篆刻
综合
方药类
妇幼类
各论类
经论类
其他医学
四诊类
本草类
其他
台湾文献丛刊
杂别
白话二十四史
藏外
嘉兴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乾隆藏
续藏
续藏经
杂藏
道别
洞神部
洞玄部
洞真部
太平部
太玄部
续道部
正一部
太清部

本草便读 - 跋


跋一

  医之为道。当望闻问切。详审病源。病源未悉。用药之当与不当。固不必论。苟能得其病源。而于药性之温补寒凉攻泻升降。未能洞悉其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非徒无益于病
...更多

本草从新 - 简介


本草从新 清·公元1644-1911年 吴仪洛...更多

本草从新 - 原序


  余先世藏书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自髫年。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十年矣。夫医学之...更多

本草从新 - 本草从新凡例


  一注本草者。当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与所以当用之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兹集药性病情。互相阐发。庶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渎。故前后间见。或因药论辨。读者汇观...更多

本草从新 - 药性总义


  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凡酸...更多

本草从新 - 卷一 草部 山草类


  山草类
  [卷一草部] 人参

  大补元气、生阴血、亦泻虚火。

  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李东垣用药法象曰∶肺主气、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
...更多

本草从新 - 卷二 草部 芳草类


  芳草类
  [卷二草部] 当归

  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寒。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
...更多

本草从新 - 卷三 草部 隰草类


  隰草类
  大泻火、平血逆。

  味苦微甘。大寒。入心肾。泻丙火。(小肠为丙火、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清燥金。(胃、大肠火。)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
...更多

本草从新 - 卷四 草部 毒草类


  毒草类

  [卷四草部] 附子

  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辛甘。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更多

本草从新 - 卷五 草部 蔓草类


  蔓草类

  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涩精气、化虚痰。

  苦坚肾。温补肝。甘益阴。涩收敛精气。强筋益髓。养血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乌须发�
...更多
上一页373839404142434445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汉·伏胜
柳宗元
清·刘体恕
元·杨清叟
(清)嬛山樵
(南朝齐)萧子良著
宋·宝昙
无名氏
清·祁隽藻
清·吴之振
素庵主人
清·潘杓灿
清·芬余氏
曹组
(宋)黎靖德 编
清·吕震名
吴江诗词网
www.wjszx.com.cn

晋ICP备2024047096号-2
Copyright @吴江诗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出国留学  百川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