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唐诗
> 桃源行
上一卷
下一卷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
桃源行
桃源行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桃源行简介
《桃源行》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桃源行译文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桃源行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刘德重)
王维
简介
简介暂无
王维
的其它诗歌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出塞作
黄雀痴(杂言走笔)
酬郭给事
新秦郡松树歌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榆林郡歌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问寇校书双谿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寄崇梵僧(崇梵寺近东阿覆釜村)
秋夜独坐
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
使至塞上
答张五弟
汉江临泛
雪中忆李楫
观猎
送李睢阳(一本以前九句自为一首)
寒食城东即事
不遇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终南山
送崔五太守
桃源行
同崔傅答贤弟
送梓州李使君
赠吴官
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
燕支行(时年二十一)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
哭殷遥
叹白发
归嵩山作
别弟妹二首(一作卢象诗)
终南别业
洛阳女儿行
凉州赛神(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山居秋暝
戏嘲史寰
休假还旧业便使(一作卢象诗)
过香积寺
送殷四葬(一作哭殷遥)
送康太守
酬张少府
疑梦
送权二
老将行
句
冬夜书怀
陇头吟
寓言二首(次首《律髓》入侠少类,作卢象《杂诗》)
夷门歌
羽林骑闺人
新晴野望
燕子龛禅师
春中田园作
过太乙观贾生房
青溪
济上四贤咏。郑霍二山人(一作寄崔郑二山人)
渭川田家
济上四贤咏。成文学
送别
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陇西行
李陵咏(时年十九)
西施咏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宿郑州
早入荥阳界
渡河到清河作
苦热
纳凉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
齐州送祖二(一作送别)
瓜园诗
送韦评事
灵云池送从弟
谒璿上人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寒食汜上作(一作途中口号)
戏题辋川别业
韦侍郎山居
伊州歌
戏题盘石
过李楫宅
送沈子福之江东
寄河上段十六
丁田家有赠
饭覆釜山僧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示裴迪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山西去亦对维门)
偶然作六首
赠裴旻将军
李处士山居
早朝
辋川集。北垞
蓝田山石门精舍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辋川集。椒园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给事首春…不果斯诺
送平澹然判官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冬日游览
辋川闲居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鸬鹚堰
华岳
留别钱起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上平田
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大同殿柱产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神光照殿百官共睹…即事
别綦毋潜
秋夜曲
辋川别业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崔兴宗写真咏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叹白发
山中寄诸弟妹
闻裴秀才迪吟诗因戏赠
观别者
赠韦穆十八
临高台送黎拾遗
资圣寺送甘二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
别辋川别业
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走笔成)
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题友人云母障子(时年十五)
送高適弟耽归临淮作(坐上作)
红牡丹
送从弟蕃游淮南
左掖梨花(一作海棠。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齐州送祖三(一作河上送赵仙舟,又作淇上别赵仙舟)
杂诗三首
送缙云苗太守
送张五归山
送陆员外
山茱萸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哭孟浩然(时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有作)
奉送六舅归陆浑
阙题二首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辋川集。茱萸沜
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辋川集。宫槐陌
酬黎居士淅川作(昙壁上人院走笔成)
辋川集。南垞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
山居即事
辋川集。欹湖
奉寄韦太守陟
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
辋川集。柳浪
林园即事寄舍弟ヨ(次荆州时作)
辋川集。金屑泉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辋川集。华子冈
辋川集。文杏馆
赠祖三咏(济州官舍作)
辋川集。斤竹岭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辋川集。木兰柴
敕赐百官樱桃(时为文部郎)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时在常乐东园,走笔成)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赠裴十迪
赠房卢氏琯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赠刘蓝田(一作卢象诗)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
赠李颀
重酬苑郎中(时为库部员外)
从军行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等诸公
早春行
送方尊师归嵩山
早朝
送杨少府贬郴州
献始兴公(时拜右拾遗)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早秋山中作
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听百舌鸟
扶南曲歌词五首
班婕妤三首
哭祖六自虚(时年十八)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哭褚司马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田家
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
东谿玩月(一作王昌龄诗)
游悟真寺(一作王缙诗)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
晓行巴峡
清如玉壶冰(京兆府试,时年十九)
赋得秋日悬清光
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投道一师兰若宿
游化感寺
春过贺遂员外药园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
济州过赵叟家宴
山中示弟
送熊九赴任安阳
送李太守赴上洛
赠焦道士
赠东岳焦炼师
送祢郎中
上张令公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寺即陈左相宅所施之作
画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时为右补阙)
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时为右补阙)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
送邢桂州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
待储光羲不至
愚公谷三首(青龙寺与黎昕戏题)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酬慕容十一
杂诗
过始皇墓(时年十五,一作二十一)
酌酒与裴迪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
送孙秀才(《纪事》作王缙诗)
听宫莺
杂诗
戏题示萧氏甥
晚春归思
泛前陂
登河北城楼作
千塔主人
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春日上方即事
淇上田园即事
春园即事
郑果州相过
归辋川作
韦给事山居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喜祖三至留宿
登辨觉寺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与裴迪同作)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
送孙二
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送孟六归襄阳(一作张子容诗)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一作被出济州)
与卢象集朱家
登裴秀才迪小台
送元二使安西
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
过崔驸马山池
少年行 其一
过福禅师兰若
田园乐 其六
山中
送张五諲归宣城
送友人南归
送贺遂员外外甥
送杨长史赴果州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一作钱起诗)
送崔九兴宗游蜀
送崔兴宗
送刘司直赴安西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送方城韦明府
送李员外贤郎
送张道士归山
少年行四首
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
送钱少府还蓝田
送丘为往唐州
送张判官赴河西
送岐州源长史归(同在崔常侍幕中,时常侍已殁)
送严秀才还蜀
送李判官赴东江
老将行
送封太守
桃源行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临湖亭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卢照邻)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
寄荆州张丞相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书事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相思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杂诗 其二
宋进马哀词
山中送别
田园乐七首·其一
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漆园
登楼歌
鸟鸣涧
双黄鹄歌送别(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辛夷坞
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
竹里馆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离骚题作山中人)
白石滩
鱼山神女祠歌。迎神
栾家濑
鱼山神女祠歌。送神
鹿柴
白鼋涡(杂言走笔)
孟城坳
赠裴迪
息夫人
积雨辋川庄作
青雀歌(与卢象、崔兴宗、裴迪、弟缙同赋)
桃源行诗句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古津
不辨仙源何处寻
坐看红树不知远
及至成仙遂不还
青溪几度到云林
不疑灵境难闻见
山口潜行始隈隩
自谓经过旧不迷
初因避地去人间
居人未改秦衣服
尘心未尽思乡县
行尽青溪忽值人
还从物外起田园
居人共住武陵源
辞家终拟长游衍
当时只记入山深
月明松下房栊静
樵客初传汉姓名
日出云山鸡犬喧
近入千家散花竹
山开旷望旋平陆
山洞无论隔山水
春来遍是桃花水
遥看一处攒云树
惊闻俗客争来集
峡里谁知有人事
安知峰壑今来变
薄暮渔樵乘水入
竞引还家问都邑
世中遥望空云山
平明闾巷扫花开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