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唐诗
> 赠雷卿张明府
上一卷
下一卷
任官征战后,度日寄闲身。封卷还高客,飞书问野人。废田教种谷,生路遣寻薪。若起柴桑兴,无先漉酒巾。
贯休
赠雷卿张明府
赠雷卿张明府原文
任官征战后,度日寄闲身。封卷还高客,飞书问野人。废田教种谷,生路遣寻薪。若起柴桑兴,无先漉酒巾。
赠雷卿张明府注释
先生:指严光。赤符:《赤伏符》,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蛊:六十四卦之一。上九:九爻。屯(zhun)六十四卦之一。复:复除徭役臣妾:原指男女奴隶,这里引申为被统治的人民。亿兆:古代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
赠雷卿张明府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赠雷卿张明府赏析
【历史名人严子陵】 近代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的诗,诗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这子陵滩讲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不慕 仕 途,隐 居 山野,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的故乡则是在浙江宁波余姚。 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天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腐败,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 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见他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绝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岂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走到了他的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番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愿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光武帝听了直摇头,说:“子陵,我终究不能说服你吗?” 然而,光武帝并没有死心,仍然把他请到洛阳。他虽被安置住在富丽堂皇的大院深宅,却绝不肯与朝廷显贵往来,光武帝去拜见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没有办法,说他是“狂奴故态”。 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光武帝听他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喜得眉飞色舞。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便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光武帝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次日清晨,严子陵还在梦乡,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见钦天太监惊慌失措的闯进宫门,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光武帝沉思片刻,勿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身上了。” 从此严子陵这个“客星”的雅号就名扬四海。他家乡的山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如今还保留在余姚四碑亭的严子陵碑文中,也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 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子陵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回到家乡余姚隐居。 建武十七年(公元48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了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至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 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堂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祠》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严子陵钓鱼台】 富春山又名严陵山,山麓耸起一双石岩,俗称东台、西台,东台也就是严子陵钓鱼台。严子陵名光,东汉初余姚人,儿时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刘秀得天下后,邀他出来做官,严光再三谢绝,归隐富春山,钓鱼耕田,打发余生。对他不事权贵的作法,历代是有口皆碑。唐代就建起了严陵祠。宋代又升格,毕恭毕敬的称为严先生祠堂,文学家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五体投地地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西台姑且称为“谢公台”,它的名气小得多,却自有动人的故事。谢翱字皋羽,南宋诗人,曾从文天祥抗元。文兵败殉国后,谢悲痛欲绝,登临此台致祭,据说他手持竹如意,击石作歌,歌毕竹石俱碎。台上有亭,亭上有联道:“生为信陵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鬼”。亭前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有谢翱用生命写成的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在东西两台之间,有一座双清亭,亭柱上的楹联是“拾级拜严子,亮节高风今古还誉:隔江祭谢公,忠心赤胆日月魂。》”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 胡惠瑞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位于檀湖山之北,历山之南,亭山之左,柏山之右,329国道南侧三里许。严子陵后裔集居其间,旧称“客星里”,现为“亲堰村”。 由北入村,见南北跨江一小桥,曰“皇帝堰古桥”及“为汉徵士子陵先生立”诸字。背面上额镌刻“清节流芳”和“严子陵纪念坊”诸字,并有“钦差提簿军务浙江等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汉阳尹应元赐建,知余姚事晋江黄琰为汉徵士子 陵 先生立”等字。据传“高风千古”和“清节流芳”八字为汉光武帝刘秀亲书,石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重修严子陵墓的同时重建,石坊具有明代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石雕建筑艺术,主基稳实,细部镂空浮雕狮子滚绣球及鸟兽等图案,雕刻精巧,栩栩如生,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石雕技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十年动乱中,因石坊被群众改建房屋当作歇脚凉亭的依靠所遮挡,才得以躲过浩劫之难,保存了这一保贵的石雕精品。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坊西首有一广场,西侧还扩建有三间“高风亭”,亭内有一展室。有严子陵先生半身像及生平事迹介绍,供游客参观。 牌坊四周集居严氏后裔,是汉徵士子陵公姓氏之源流。村东南偶有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进距空旷,规模宏大,周以围墙,建筑考究,雕梁画栋,雕刻 细 致,人物生动,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仅南照墙,大门被毁,第一三进有几间 倒 塌,梁檐卧地,周墙残缺,其余尚存。 村正南不远处,见青山一色,绿树成荫,气象非凡。曰:“严公山”,俗称“南面山”,先生二十一世孙,唐降州剌史建“严公庙”于此,山巅白云峰有平石阔数丈,刻有“严公山”三个大字于其上。后因子陵墓在客星山。庙徙迁客星山,现仅存遗址。 据《下河严氏支谱》,《严子陵公生平考》记载: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晋升安太守始建祠于“客星里”,先生为始祖。严氏战国初,避秦虐而改庄姓,至汉武帝时,严公父士恂守会稽遂家也,蔓延至哀帝间(公元前6-1年,避明帝刘庄讳(58),易庄为严,《子陵墓碑略》云:公生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壬午八月十二,元始元年(公元1年)侍父士恂令新野(今河南新野县)时,与刘秀父亲刘钦尹南顿相善,故公与刘秀同往汝南郑敬处求学。两人白天探讨学问,夜间抵足而眠 ,结下深厚友谊。因王莽篡位(公元9年),赤眉、绿林纷纷起义,公见天下大乱,便回家乡余姚陈山隐居读书。过了十三年(公元23年),刘秀中兴汉室,统一天下,做了东汉开国皇帝,为光武帝。公得知刘秀做了皇帝,便改名换姓,到远处隐居。刘秀知道公的贤德和才能,令人四处查访,请公出来辅佐。后来,齐地有人上书,说有一男子反穿羊裘,在湖泽中钓鱼,可能是公。刘秀即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接他到了京城,请他入朝做官。前后接了三次才把他接来。并对他优礼有加。安排住进京城宾舍。大司徒(相当于丞相)与公是旧相识,派人带亲笔信去问候,刘秀亲自命人驾车出宫。拜访公,公睡床上,置之不理。刘秀知道他是假睡,就走到了他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我今日以故人的身份来看望你,难道你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公忽然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自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刘秀听了直摇头。 后来,刘秀终于把公请进宫,公也被刘秀的诚意所感动,两人谈天话旧。畅叙不已。刘秀向公请教治国之策,他也诚意相告。一直谈到了深夜,刘秀留他宫中过夜,他也不推辞。就和刘秀同床而睡,他叉开双脚,沉沉睡去。睡到半夜,他一条腿搁到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第二天,刘秀起床上朝,有钦天监出班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见有客星冲犯帝座,恐于万岁不利。”刘秀听后哈哈一笑:“哪有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我与好友子陵同榻共眠,他将一条腿搁到了我的身上了。” 刘秀十分钦佩他的才学人品,任他为谏议大夫,他坚决不受,但深知朝中的处境和自己的秉性不利,他留给刘秀一封辞职谢罪的信,不辞而别,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隐居不出。 建成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再次派使者征他进京做官。他听到了消息赶紧回到余姚,躲在陈山脚下的月德寺中,使者闻讯追寻而来,那天正好下大雪,积雪 很 厚,公急中生智,倒穿芒履上了陈山,使者见雪上有脚印,向山脚寻找一番,结果当然没有找着。后人有诗云:“避士入隐志不凡,倒拖芒履上陈山,客星高照古渡在,山高水长仰先贤。” 公八十终老于家,刘秀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十分悲伤,令地方政府出钱百万,谷千斛,将他葬于故里陈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仰慕他的高节,特为他建成了祠堂,并定《严先生祠堂记》,赞誉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去山指的是严氏宗祠前的严公山,总称白云山。江水是指祠前的环湖带和下河往西注入姚江。 【严子陵有世孙在桐庐】 屹立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的严子陵钓鱼台,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时隔两千多年,你是否相信在桐庐还有严子陵的世孙呢? 近日,桐庐县组织各乡镇文化部门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时,钟山乡文化站收集到了一本《严氏宗谱》,并从中发现历史名人严子陵的五十五世、五十六世孙就在桐庐县钟山乡朱边畈村。 根据家谱记载,严子陵的五十五世孙有八十岁的严奉复和七十五岁的严奉纯等。五十六世孙有六十岁的严国春和五十五岁的严金华等。家谱中写道:“始祖光,字子陵行云,二世家会稽余姚人,小字狂奴,少有高名,同光武帝同学,两人同窗同座同床三年,互敬互学名列全班前茅。刘秀登基后,三番五次聘他当谏议大夫,严子陵不屈。仍耕于富春山中。后人名其钓处为严子陵钓鱼台,在桐庐有东西二台,各高数百丈。有羊裘轩、客星馆、高风堂等,台上俱有亭。” 这本家谱曾两次重修。1945年,才六岁的严国春上了谱,当时集谱时间一年多。圆谱时刚出生的严家末子严金华也补了上去,他成了谱上的最后一位。此谱共六册36卷,朱边畈村珍藏2册,每册六卷,歌舞乡夏塘、潘畈村各藏一册,毕浦乡严村藏一册,建德市罗村乡狮峰村也藏一册。据严国春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居住在建德市狮峰村的堂叔来到桐庐朱边畈村,将一册家谱悄悄带走,还特地做了只樟木箱珍藏,防止腐烂虫蛀,遗憾的是另一册已被烧毁。后建德堂叔去世,他儿子严康乐在外工作,女儿出嫁时,才将家谱送回朱边畈村,由严国春保管至今。 从家谱中可以看出,朝廷官员爱吃桐 庐特产,如豆腐干、梨头等,在南宋时已作为贡品送往朝廷。据统计严氏家谱上严子陵后代共有100人在朝廷任大小不同的官职,其五十世孙还得到过严州(建德)府太爷奖励的一块匾额,上有府太爷的圆印,并书“宽厚平和”四字。因五十世孙住建德时,与人发生纠纷,其宽容的气度使得府太爷很受感动。这块珍贵的匾额原挂在朱边畈村的祠堂里,现被严国春的侄儿收藏。 更有意思的是,严国春根据家谱中记载“豆腐干是贡品”这一点,在七八年前开始加工“钟山豆腐干”还真的走红市场,两次走进西博会,多次获奖。 【“庄严一脉”话严姓】 说起严姓,就不得不先提到庄姓。 庄与严二字,组成庄严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密切的关系。严姓是由庄氏改来的,所以严姓之人,与庄姓根本就是一家人。严氏的姓源,是从楚庄王的谥号“庄”而来,楚庄王的子孙,为了有别于他人,以“谥为姓”,就用“庄”这个谥 号来做了自己家族的姓氏。 到了汉代,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按封建帝王之制,为避天子之讳,凡有庄姓人氏必须改姓。因为“庄”与“严”两字常连在一起用,都表示相同的意思,大概因此之故,楚庄王的后裔庄氏在传到汉明帝时,就把庄姓改为严姓了。从此,也就在庄氏之中分出了一支严姓的支系,一代一代的传延下来。 福州阳岐的严培庸说:“我们阳岐的严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间,跟闽王王审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来的。所以福州有十多个姓,都是王审之带来的。我的祖先严怀英,怀是胸怀的怀,英是英雄的英,他就是跟着王审之来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会打仗,有功,后来官拜朝议大夫。” 严姓的发源地,主要是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肃的天水。从唐朝天佑年间开始,“严”姓人家一部分就在福建定居下来。 现在浙江富阳、桐庐两县,仍保留有许多当年严子陵的踪迹。有“严 子 陵钓鱼台”等。当年,郁达夫游富春江时有诗曰:“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朋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追本溯源,庄严两姓,都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后裔,血缘上是一脉相承,同出一源,实为一家。
贯休
简介
简介暂无
贯休
的其它诗歌
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
江陵寄翰林韩偓学士
别卢使君归东阳二首
闻李频员外卒
寄匡山大愿和尚
避寇白沙驿作
上卢使君
送卢瞻罢庐陵幕归阌乡
送郑侍郎骞赴阙
送王毂及第后归江西
将入匡山宿韩判官宅
夜对雪寄杜使君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
送智光禅伯
经吴宫
送吏部刘相公除东川
春游凉泉寺
赠信安郑道人
宿赤松山观题道人水阁兼寄郡守
送僧归日本
听晓角
苦雨中作
闻杜宇
送刘逖赴闽辟
送人游茆山
秋怀赤松道士
比干传
喜不思上人来
古剑池
晚春寄吴融、于竞二侍郎
曹娥碑
明进士北斋避暑
送少年禅师二首
书无相道人庵
寄郑道士二首
送僧之灵夏
游金华山禅院
闻叶蒙及第
赠杨公杜之舅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
送郑使君
秋晚野步
贺郑使君
闻王慥常侍卒三首
感怀寄卢给事二首
送叶蒙赴举
贺雨上王使君二首
夜寒寄卢给事二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迎仙阁
赠抱麻刘舍人
陪冯使君游六首。钓罾潭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东阳未乱前相别)
陪冯使君游六首。锦沙墩
古出塞曲三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过相思岭
古塞上曲七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游灵泉院
古塞下曲七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登干霄亭
秋末寄张侍郎
上卢使君二首
古塞曲三首
再逢虚中道士三首
送僧之湖南
招友人宿
寄栖一上人
山居诗二十四首
寄澜公二首
偶然作
送胡处士
古战处
别性空禅师
苦吟
鄂渚逢杨赞禹
孤云
寄赤松舒道士二首
落花
刘相公见访
庭橘
游云顶山晚望
风琴
赠景和尚院
道士
寄西山胡汾
禅师
题师颖和尚院
秋末寄上桐江冯使君
早秋即事寄冯使君
避地毗陵,寒月上孙徽使君兼寄东阳王使君三首
送王贞白重试东归
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
东西二林寺流水
东阳罹乱后怀王慥使君五首
送高九经赴举
鹭鸶有怀(前东阳王慥使君养一鹭鸶名瑶花)
题灵溪畅公墅
中秋十五夜月
送黄宾于赴举
题兰江言上人院二首
离乱后寄九峰和尚二首
再游东林寺作五首
赠景和尚院
野居偶作
上宋使君
春末兰溪道中作
赠李祐道人(一作赠道士)
上缙云段使君
经栖白旧院二首
瀔江秋居作
寄冯使君
闻许棠及第因寄桂雍
桐江闲居作十二首
商山道者
秋夜吟
春晚桐江上闲望作
别卢使君
送新罗衲僧
秋晚泊石头驿有寄
送新罗人及第归
题宿禅师院
偶作因怀山中道侣
送沈侍郎
赠轩辕先生
怀钱唐罗隐、章鲁封
怀邻叟
怀诸葛珏二首
赠钟陵陈处士
秋夜玩月怀玉霄道士
遇道者
上杭州令狐使君
灞陵战叟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
闻迎真身
题峄桐律师院
春
避寇上唐台山
归东阳临岐上杜使君七首
避寇山中作
春游灵泉寺
途中逢周朴
读《吴越春秋》
春送禅师归闽中
春末寄周琏
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
寄信州张使君
送道士归天台
送郑阁赴闽辟
寒食郊外
别李常侍
怀武昌栖一二首
避寇游成福山院
鄂渚赠祥公
送刘相公朝觐二首
苦热
对雪寄新定冯使君二首
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五首
寄匡山纪公
陈情献蜀皇帝
送友人下第游边
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
闻征四处士
渔者
读《玄宗幸蜀记》
听僧弹琴
题惠琮律师院
终南僧
寄清泠山道人
陋巷
秋尽途中作
秋末寄武昌一公
秋居寄王相公三首
道中逢乞食老僧
棋
马上作
夜对雪作寄友生
道情偈三首
笔
酬周相公见赠
水壶子
酬王相公见赠
砚瓦
酬张相公见寄
咏竹根珓子
酬韦相公见寄
送僧游天台
送罗邺赴许昌辟
鄱阳道中作
和李判官见新榜为兄下第
归故林别知己
上新定宋使君
怀周朴、张为
别冯使君
寄令狐郎中
到蜀与郑中丞相遇
送人征蛮
再到钟陵作
寄宋使君
经弟妹坟
怀武夷红石子二首
少监三首
题友人山居
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
渔父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天复三年作)
赠方干
春晚访镜湖方干
偶作
秋过相思寺
思匡山贾匡(一作寒夜思庐山贾生)
怀卢延让(时延让新及第)
送人归新罗
怀匡山道侣
秋末江行
题曹溪祖师堂
春寄西山陈陶
庐山寻灵纪不遇
归故林后寄二三知己
送明觉大师兼寄郑山人
怀刘得仁
上冯使君水晶数珠
上俞许二判官
怀薛尚书兼呈东阳王使君
秋过钱塘江
寄庐山大愿和尚
怀四明亮公
南海晚望
读孟郊集
赠造微禅师院
怀白阁道侣
寄翰林陆学士
四皓图
秋晚野步
览李秀才卷
晚望
怀方干、张为
早起
贻世
早秋夜坐
旅中怀孙路
寿春进祝圣七首。山呼万岁
寄天台道友
寿春进祝圣七首。大兴三教
寄紫阁隐者
寿春进祝圣七首。守在四夷
寄僧野和尚
寿春进祝圣七首。搜扬草泽
寄冯使君
寿春进祝圣七首。从谏如流
春过鄱阳湖
寿春进祝圣七首。文有武备
秋末怀旧山
寿春进祝圣七首。千载降祥
经费隐君旧宅
和毛学士舍人早春
天台老僧
题一上人经阁
读刘得仁、贾岛集二首
观棋
题简禅师院
宝禅师见访
读《杜工部集》二首
送李铏赴举
淮上逢故人
怀洛下卢缙云
晚泊湘江作(一作晚泊湘江怀古)
经友生坟
观李翰林真二首
送僧归翠微
怀香炉峰道人
秋送夏郢归钱塘
送谏官南迁
寄李道士
春山行
送人之渤海
樵叟
寄栖白大师二首
读唐史
故林偶作
寒江上望
送衲僧之江西
送越将归会稽
读贾区、贾岛集
别仙客
寄景地判官
宿深村
闻闵廷言周琏下第
黄莺
追忆冯少常
送卢舍人三首
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义士行
新猿
观怀素草书歌
蓟北寒月作
怀二三朝友
寒望九峰作
偶作
乞食僧
道情偈
诗
深山逢老僧二首
秋末江上望
春野作五首
大驾西幸秋日闻雷
寄韩团练
览姚合《极玄集》
甘雨应祈
览皎然《渠南乡集》
施万病丸
送僧归山
上荆南府主三让德政碑
夏日晚望
问岳禅师疾
寄中条道者
送梦上人归京
过商山
春日许征君见访
别杜将军
经先主庙作
送杨秀才
偶作
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二首(一作将入庐山别僧)
怀赤松故舒道士
闻前王使君在泽潞居
寄静林别墅胡进士兄弟
山中作
赠晦公禅人
偶作五首
怀智体道人
杜侯行
与刘象正字
送崔使君
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
送颢雅禅师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和杨使君游赤松山
经士马中作
上卢使君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
送僧入马头山
题令宣和尚院
上杜使君
送僧入五泄
寒月送玄士入天台
送僧游五台
上顾大夫
送僧入幽州
寄大愿和尚
送僧归剡山
大蜀高祖潜龙日献陈情偈颂
送僧之安南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舜颂
寿春节进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尧铭
送僧归天台寺
谢卢少卿惠千文
酬杜使君见寄
上卢少卿觅千文
湖上作
续姚梁公坐右铭
秋晚野居
书倪氏屋壁三首
登鄱阳寺阁
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
江西再逢周琏
边上作三首
边上行
经旷禅师院
偶作因怀大同道友
古塞下曲四首
秋夜作因怀天台道者
鼓腹曲
赠许征君
拟君子有所思二首
秋末闲居作
上冯使君五首
怀武夷山禅师
寄王涤
避地寄高蟾
嘲商客
别东林僧
泊秋江
武昌县与昼公兼寄邑宰
行路难
春晚寄卢使君
哭灵一上人
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上孙使君
寄乌龙山贾泰处士
山茶花
送友生入越投知己
对月作
送缘有禅师与雷处士入武夷山
书陈处士屋壁二首
秋望寄王使君
寄高员外
寄拄杖上王使君
寄杜使君
送郑准赴举
上裴大夫二首
送于兢补阙赴京
上刘商州
送僧之东都
闲居拟齐梁四首
海边见罗邺
塞上曲二首
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
拟齐梁体寄冯使君三首
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
书匡山老僧庵
寄新定桂雍
读顾况歌行
寒夜有怀同志
冬末病中作二首
送崔尚书朝觐
遇叶进士
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时黄贼陷东阳公避地于浙右)
闻知己入翰林
闻友人驾前及第
古意代友人投所知
避寇入银山
题弘顗三藏院
送新罗僧归本国
古镜词
送人归夏口
怀张为、周朴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
循吏曲上王使君
秋末长兴寺作
了仙谣
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
送姜道士归南岳
三峡闻猿
古镜词上刘侍郎
闻知闻赴成都辟请
茫茫曲
湖头别墅三首
长持经僧
题弘式和尚院兼呈杜使君
春晚闲居寄陈嵩伯
送人之岭外
夜夜曲
送杜使君朝觐
偶作二首
休粮僧
苦热寄赤松道者
寄西山胡汾、吴樵
江边祠
怀谬独一
田家作
送庐山衲僧
渔家
送僧之湖外
村行遇猎
江边道士
经古战场
上东林和尚
陈宫词
秋寄李频使君二首
拟齐梁酬所知见赠二首
经普化禅师影院
还举人歌行卷
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
酷吏词
和韦相公话婺州陈事
古意九首
寄怀楚和尚二首
野田黄雀行
句
闻新蝉寄桂雍
富贵曲二首
书石壁禅居屋壁
送卢秀才应举
洛阳尘
律师
晚春寄张侍郎
长安道
春送僧
寄景判官兼思州叶使君
轻薄篇二首
陶种柑橙,令山童买之
送友人及第后归台州
梦游仙四首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送道友归天台
送陈秀才赴举兼寄韩舍人
少年行
寄天台叶道士
送僧归南康
战城南二首
寄题诠律师院
送僧入石霜
古离别
赠写经僧楚云
送姚洎拾遗自江陵幕赴京
临高台
早霜寄蔡大
送吴融员外赴阙
杞梁妻
晚望
送令狐焕赴阙
蒿里
夜雨
上冯使君山水障子
苦寒行
月夕
送卢舍人朝觐
胡无人
悼张道古(昭宗时道古官拾遗以直谏贬蜀中死)
送友人之岭外
上留田
海觉禅师山院
送僧归华山
白雪曲
题某公宅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阳春曲(江东广明初作)
绣州张相公见访
怀高真动二首
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
观地狱图
怀匡山山长二首
献钱尚父
赠雷卿张明府
秋寄栖一
题成都玉局观孙位画龙
寄山中伉禅师
z6光大师草书歌
和韦相公见示闲卧
春送赵文观送故合州座主神榇归洛
闲居作
赠雷卿张明府诗句
任官征战后
度日寄闲身
封卷还高客
飞书问野人
废田教种谷
生路遣寻薪
若起柴桑兴
无先漉酒巾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