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唐诗
>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上一卷
下一卷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贯休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注释
【东邻西舍】见“东家西舍”。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赏析
贯休是晚 僧,这两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 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蒙蒙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 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 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贯休
简介
简介暂无
贯休
的其它诗歌
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
江陵寄翰林韩偓学士
别卢使君归东阳二首
闻李频员外卒
寄匡山大愿和尚
避寇白沙驿作
上卢使君
送卢瞻罢庐陵幕归阌乡
送郑侍郎骞赴阙
送王毂及第后归江西
将入匡山宿韩判官宅
夜对雪寄杜使君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
送智光禅伯
经吴宫
送吏部刘相公除东川
春游凉泉寺
赠信安郑道人
宿赤松山观题道人水阁兼寄郡守
送僧归日本
听晓角
苦雨中作
闻杜宇
送刘逖赴闽辟
送人游茆山
秋怀赤松道士
比干传
喜不思上人来
古剑池
晚春寄吴融、于竞二侍郎
曹娥碑
明进士北斋避暑
送少年禅师二首
书无相道人庵
寄郑道士二首
送僧之灵夏
游金华山禅院
闻叶蒙及第
赠杨公杜之舅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
送郑使君
秋晚野步
贺郑使君
闻王慥常侍卒三首
感怀寄卢给事二首
送叶蒙赴举
贺雨上王使君二首
夜寒寄卢给事二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迎仙阁
赠抱麻刘舍人
陪冯使君游六首。钓罾潭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东阳未乱前相别)
陪冯使君游六首。锦沙墩
古出塞曲三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过相思岭
古塞上曲七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游灵泉院
古塞下曲七首
陪冯使君游六首。登干霄亭
秋末寄张侍郎
上卢使君二首
古塞曲三首
再逢虚中道士三首
送僧之湖南
招友人宿
寄栖一上人
山居诗二十四首
寄澜公二首
偶然作
送胡处士
古战处
别性空禅师
苦吟
鄂渚逢杨赞禹
孤云
寄赤松舒道士二首
落花
刘相公见访
庭橘
游云顶山晚望
风琴
赠景和尚院
道士
寄西山胡汾
禅师
题师颖和尚院
秋末寄上桐江冯使君
早秋即事寄冯使君
避地毗陵,寒月上孙徽使君兼寄东阳王使君三首
送王贞白重试东归
秋夜怀嵩少因寄洛中旧知
东西二林寺流水
东阳罹乱后怀王慥使君五首
送高九经赴举
鹭鸶有怀(前东阳王慥使君养一鹭鸶名瑶花)
题灵溪畅公墅
中秋十五夜月
送黄宾于赴举
题兰江言上人院二首
离乱后寄九峰和尚二首
再游东林寺作五首
赠景和尚院
野居偶作
上宋使君
春末兰溪道中作
赠李祐道人(一作赠道士)
上缙云段使君
经栖白旧院二首
瀔江秋居作
寄冯使君
闻许棠及第因寄桂雍
桐江闲居作十二首
商山道者
秋夜吟
春晚桐江上闲望作
别卢使君
送新罗衲僧
秋晚泊石头驿有寄
送新罗人及第归
题宿禅师院
偶作因怀山中道侣
送沈侍郎
赠轩辕先生
怀钱唐罗隐、章鲁封
怀邻叟
怀诸葛珏二首
赠钟陵陈处士
秋夜玩月怀玉霄道士
遇道者
上杭州令狐使君
灞陵战叟
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
闻迎真身
题峄桐律师院
春
避寇上唐台山
归东阳临岐上杜使君七首
避寇山中作
春游灵泉寺
途中逢周朴
读《吴越春秋》
春送禅师归闽中
春末寄周琏
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
寄信州张使君
送道士归天台
送郑阁赴闽辟
寒食郊外
别李常侍
怀武昌栖一二首
避寇游成福山院
鄂渚赠祥公
送刘相公朝觐二首
苦热
对雪寄新定冯使君二首
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五首
寄匡山纪公
陈情献蜀皇帝
送友人下第游边
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
闻征四处士
渔者
读《玄宗幸蜀记》
听僧弹琴
题惠琮律师院
终南僧
寄清泠山道人
陋巷
秋尽途中作
秋末寄武昌一公
秋居寄王相公三首
道中逢乞食老僧
棋
马上作
夜对雪作寄友生
道情偈三首
笔
酬周相公见赠
水壶子
酬王相公见赠
砚瓦
酬张相公见寄
咏竹根珓子
酬韦相公见寄
送僧游天台
送罗邺赴许昌辟
鄱阳道中作
和李判官见新榜为兄下第
归故林别知己
上新定宋使君
怀周朴、张为
别冯使君
寄令狐郎中
到蜀与郑中丞相遇
送人征蛮
再到钟陵作
寄宋使君
经弟妹坟
怀武夷红石子二首
少监三首
题友人山居
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
渔父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天复三年作)
赠方干
春晚访镜湖方干
偶作
秋过相思寺
思匡山贾匡(一作寒夜思庐山贾生)
怀卢延让(时延让新及第)
送人归新罗
怀匡山道侣
秋末江行
题曹溪祖师堂
春寄西山陈陶
庐山寻灵纪不遇
归故林后寄二三知己
送明觉大师兼寄郑山人
怀刘得仁
上冯使君水晶数珠
上俞许二判官
怀薛尚书兼呈东阳王使君
秋过钱塘江
寄庐山大愿和尚
怀四明亮公
南海晚望
读孟郊集
赠造微禅师院
怀白阁道侣
寄翰林陆学士
四皓图
秋晚野步
览李秀才卷
晚望
怀方干、张为
早起
贻世
早秋夜坐
旅中怀孙路
寿春进祝圣七首。山呼万岁
寄天台道友
寿春进祝圣七首。大兴三教
寄紫阁隐者
寿春进祝圣七首。守在四夷
寄僧野和尚
寿春进祝圣七首。搜扬草泽
寄冯使君
寿春进祝圣七首。从谏如流
春过鄱阳湖
寿春进祝圣七首。文有武备
秋末怀旧山
寿春进祝圣七首。千载降祥
经费隐君旧宅
和毛学士舍人早春
天台老僧
题一上人经阁
读刘得仁、贾岛集二首
观棋
题简禅师院
宝禅师见访
读《杜工部集》二首
送李铏赴举
淮上逢故人
怀洛下卢缙云
晚泊湘江作(一作晚泊湘江怀古)
经友生坟
观李翰林真二首
送僧归翠微
怀香炉峰道人
秋送夏郢归钱塘
送谏官南迁
寄李道士
春山行
送人之渤海
樵叟
寄栖白大师二首
读唐史
故林偶作
寒江上望
送衲僧之江西
送越将归会稽
读贾区、贾岛集
别仙客
寄景地判官
宿深村
闻闵廷言周琏下第
黄莺
追忆冯少常
送卢舍人三首
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义士行
新猿
观怀素草书歌
蓟北寒月作
怀二三朝友
寒望九峰作
偶作
乞食僧
道情偈
诗
深山逢老僧二首
秋末江上望
春野作五首
大驾西幸秋日闻雷
寄韩团练
览姚合《极玄集》
甘雨应祈
览皎然《渠南乡集》
施万病丸
送僧归山
上荆南府主三让德政碑
夏日晚望
问岳禅师疾
寄中条道者
送梦上人归京
过商山
春日许征君见访
别杜将军
经先主庙作
送杨秀才
偶作
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二首(一作将入庐山别僧)
怀赤松故舒道士
闻前王使君在泽潞居
寄静林别墅胡进士兄弟
山中作
赠晦公禅人
偶作五首
怀智体道人
杜侯行
与刘象正字
送崔使君
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
送颢雅禅师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和杨使君游赤松山
经士马中作
上卢使君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
送僧入马头山
题令宣和尚院
上杜使君
送僧入五泄
寒月送玄士入天台
送僧游五台
上顾大夫
送僧入幽州
寄大愿和尚
送僧归剡山
大蜀高祖潜龙日献陈情偈颂
送僧之安南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舜颂
寿春节进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尧铭
送僧归天台寺
谢卢少卿惠千文
酬杜使君见寄
上卢少卿觅千文
湖上作
续姚梁公坐右铭
秋晚野居
书倪氏屋壁三首
登鄱阳寺阁
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
江西再逢周琏
边上作三首
边上行
经旷禅师院
偶作因怀大同道友
古塞下曲四首
秋夜作因怀天台道者
鼓腹曲
赠许征君
拟君子有所思二首
秋末闲居作
上冯使君五首
怀武夷山禅师
寄王涤
避地寄高蟾
嘲商客
别东林僧
泊秋江
武昌县与昼公兼寄邑宰
行路难
春晚寄卢使君
哭灵一上人
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上孙使君
寄乌龙山贾泰处士
山茶花
送友生入越投知己
对月作
送缘有禅师与雷处士入武夷山
书陈处士屋壁二首
秋望寄王使君
寄高员外
寄拄杖上王使君
寄杜使君
送郑准赴举
上裴大夫二首
送于兢补阙赴京
上刘商州
送僧之东都
闲居拟齐梁四首
海边见罗邺
塞上曲二首
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
拟齐梁体寄冯使君三首
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
书匡山老僧庵
寄新定桂雍
读顾况歌行
寒夜有怀同志
冬末病中作二首
送崔尚书朝觐
遇叶进士
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时黄贼陷东阳公避地于浙右)
闻知己入翰林
闻友人驾前及第
古意代友人投所知
避寇入银山
题弘顗三藏院
送新罗僧归本国
古镜词
送人归夏口
怀张为、周朴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
循吏曲上王使君
秋末长兴寺作
了仙谣
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
送姜道士归南岳
三峡闻猿
古镜词上刘侍郎
闻知闻赴成都辟请
茫茫曲
湖头别墅三首
长持经僧
题弘式和尚院兼呈杜使君
春晚闲居寄陈嵩伯
送人之岭外
夜夜曲
送杜使君朝觐
偶作二首
休粮僧
苦热寄赤松道者
寄西山胡汾、吴樵
江边祠
怀谬独一
田家作
送庐山衲僧
渔家
送僧之湖外
村行遇猎
江边道士
经古战场
上东林和尚
陈宫词
秋寄李频使君二首
拟齐梁酬所知见赠二首
经普化禅师影院
还举人歌行卷
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
酷吏词
和韦相公话婺州陈事
古意九首
寄怀楚和尚二首
野田黄雀行
句
闻新蝉寄桂雍
富贵曲二首
书石壁禅居屋壁
送卢秀才应举
洛阳尘
律师
晚春寄张侍郎
长安道
春送僧
寄景判官兼思州叶使君
轻薄篇二首
陶种柑橙,令山童买之
送友人及第后归台州
梦游仙四首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送道友归天台
送陈秀才赴举兼寄韩舍人
少年行
寄天台叶道士
送僧归南康
战城南二首
寄题诠律师院
送僧入石霜
古离别
赠写经僧楚云
送姚洎拾遗自江陵幕赴京
临高台
早霜寄蔡大
送吴融员外赴阙
杞梁妻
晚望
送令狐焕赴阙
蒿里
夜雨
上冯使君山水障子
苦寒行
月夕
送卢舍人朝觐
胡无人
悼张道古(昭宗时道古官拾遗以直谏贬蜀中死)
送友人之岭外
上留田
海觉禅师山院
送僧归华山
白雪曲
题某公宅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阳春曲(江东广明初作)
绣州张相公见访
怀高真动二首
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
观地狱图
怀匡山山长二首
献钱尚父
赠雷卿张明府
秋寄栖一
题成都玉局观孙位画龙
寄山中伉禅师
z6光大师草书歌
和韦相公见示闲卧
春送赵文观送故合州座主神榇归洛
闲居作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诗句
笑指西坡瓜豆熟
东邻西舍无相侵
前村后垄桑柘深
山家烟火春雨晴
小儿啼索树上莺
山翁留我宿又宿
庭花蒙蒙水泠泠
牧童吹笛和衣浴
柴门寂寂黍饭馨
水香塘黑蒲森森
蚕娘洗茧前溪渌
鸳鸯鸂鶒如家禽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