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诗歌 >
唐诗
> 萧寺偃松
上一卷
下一卷
凄凄百卉病,亭亭双松迥。直上古寺深,横拂秋殿冷。轻响入龟目,片阴栖鹤顶。山中多好树,可怜无比并。
顾况
萧寺偃松
萧寺偃松原文
凄凄百卉病,亭亭双松迥。直上古寺深,横拂秋殿冷。轻响入龟目,片阴栖鹤顶。山中多好树,可怜无比并。
萧寺偃松注释
⑴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⑵谢:凋谢。⑶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⑷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⑸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⑹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萧寺偃松译文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萧寺偃松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这些自属有目共见。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总须“两赋而不来”方可。此春红者,无待更言,乃是极美好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调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是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残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不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太”字;“风雨”一然,愤慨中着一“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质具千钧,情同一恸矣。若明此义,则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转之情怀,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讲说文学之事,切宜细思寻玩,方不致误认古人皆荒率浅薄之妄人,方能于人于己两有所益。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是让人们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读杜之证也。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按这种说法,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顾况
简介
简介暂无
顾况
的其它诗歌
题卢道士房
山居即事
送从兄使新罗
乐府
寄江南鹤林寺石冰上人
闲居怀旧
湖南客中春望
宿湖边山寺
忆山中
送大理张卿(一题作送张卫尉)
义川公主挽词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
相国晋公挽歌二首
酅公合祔挽歌
经徐侍郎墓作
囝
伤大理谢少卿
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
柳宜城鹊巢歌
送使君
曲龙山歌
送韦秀才赴举
酬扬州白塔寺永上人
上元夜忆长安
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
空梁落燕泥
别江南
白蘋洲送客
春鸟词送元秀才入京
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正字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
送李道士(一本题下有归桃花崦四字)
题歙山栖霞寺
闲居自述
送友失意南归
南归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
句
经废寺(前半首一本作五言绝句)
步虚词(太清宫作)
山僧兰若
洛阳早春
悼稚
剡纸歌
宫词
朝上清歌
送郭秀才
庐山瀑布歌送李顾
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
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赠远
洛阳行送洛阳韦七明府
桃花曲
险竿歌
寻僧二首
送行歌
竹枝曲
谅公洞庭孤橘歌
郑女弹筝歌
听子规(一本题上有摄山二字)
李湖州孺人弹筝歌
崦里桃花
刘禅奴弹琵琶歌(感相国韩公梦)
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李供奉弹箜篌歌
从剡溪至赤城
宜城放琴客歌(柳浑封宜城县伯)
丘小府小鼓歌
送李秀才游嵩山
小孤山
梁司马画马歌
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过山农家
寄秘书包监
公子行
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
囝
安仁港口望仙人城
范山人画山水歌
题琅邪上方
萧郸草书歌
宿昭应
瑶草春
送少微上人还鹿门
金珰玉珮歌
送李山人还玉溪
露青竹杖歌
王郎中妓席五咏。笙
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
宫词五首
王郎中妓席五咏。筝
八月五日歌
王郎中妓席五咏。歌(一作王郎中席歌妓)
苔藓山歌
王郎中妓席五咏。舞
春草谣
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
悲歌六(一作攀龙引)
山中赠客
悲歌五
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
悲歌四
湖中(一作洞庭秋日)
悲歌三(以下三首,一本合为一首,题作《远思曲》)
赠僧二首
悲歌二(一作《悲歌》,一作《短歌行》)
赠韦清将军
悲歌一
子规
送别日晚歌
海鸥咏
行路难三首
奉和韩晋公晦日呈诸判官
送李侍御往吴兴(一作送李侍郎从宣城取洞庭路往吴兴)
梁广画花歌
夜中望仙观
长安道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龙宫操
送柳宜城葬
古离别
哭绚法师
酬柳相公
幽居弄
题明霞台
乌啼曲二首
听角思归
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
和知章诗
五两歌送张夏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
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
临海所居三首
哭从兄苌
望简寂观
赠别崔十三长官
赠朱放
苦雨(一本题下有思归桃花崦五字)
江村乱后
在滁苦雨归桃花崦伤亲友略尽
山中(一作朱放诗,题作山中听子规)
酬漳州张九使君
樱桃曲
酬房杭州
越中席上看弄老人
酬本部韦左司
听刘安唱歌
奉酬刘侍郎
送李秀才入京
酬信州刘侍郎兄
题叶道士山房
续茅山秀才吟
代佳人赠别
上湖至破山赠文周萧元植
望初月简于吏部
忆故园
和翰林吴舍人兄弟西斋
归山作
谢王郎中见赠琴鹤
梅湾
长安窦明府后亭
思归
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
宿山中僧
田家
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
初秋莲塘归
弹琴谷
溪上
登楼
独游青龙寺
萧寺偃松
江上
严公钓台作
送李泌
弋阳溪中望仙人城
山中夜宿
塞上曲
寄淮上柳十三
从军行二首
春怀
洛阳陌二首
伤子
春雨不闻百舌
春游曲二首
忆鄱阳旧游
拟古三首(第一首一作长安古意)
哭李别驾
游子吟
题山顶寺
天宝题壁
弃妇词
临平湖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采蜡一章
山春洞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我行自东一章
石窦泉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陵霜之华一章
古仙坛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苏方一章
黄菊湾
白鹭汀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燕于巢一章
千松岭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
焙茶坞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持斧一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筑城二章
欹松漪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左车二章
芙蓉榭
琴歌
薜荔庵
山径柳(以下十四首一作临平坞杂题)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上古一章
石上藤
听山鹧鸪
永嘉
青弋江
题灵山寺(战鸟)
宫词
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
梦后吟
萧寺偃松诗句
可怜无比并
山中多好树
片阴栖鹤顶
轻响入龟目
横拂秋殿冷
直上古寺深
亭亭双松迥
凄凄百卉病
可能你会感兴趣
行宫
菊花
遣悲怀其三
遣悲怀其二
遣悲怀其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寒食寄京师诸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