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耀青史释义


【耿】〔古文〕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幸切,音。《說文》耳著頰也。又《廣韻》耿介也。《馮衍·顯志賦》獨耿介而慕古兮。《徐敬業詩》少年負壯氣,耿介立衝冠。又《韻會》不安也。《詩·衞風》耿耿不寐。《傳》耿耿,猶儆儆也。錢氏曰:耿耿,小明,心有所存,不能忘之貌。又光也。《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又與炯通。《晉語》其光耿於民矣。《註》耿,猶炤也。又地名。《左傳·閔元年》滅耿,滅霍,滅魏。《註》平陽皮氏縣東南有耿鄕。《括地志》霍晉州霍邑縣,故耿城,今名耿倉城,在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故耿國。又《山海經》耿山

【耿耀】。唐杨炯《盂兰盆赋》:“奋奋粲粲,焕焕烂烂,三光壮观若合璧,连珠耿耀於长汉。”汉

【青史】1.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俱启丹册,并图青史。”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诗:“曾於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宋苏轼《题永叔会老堂》诗:“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清洪昇《长生殿·传概》:“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徐迟《牡丹》:“我又看到她演出的喜剧《柜中缘》……是对爱国主义名将,永垂青史的千秋忠臣的一首赞歌。”2.见“青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