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隤尽枯槁释义


【衰隤】见“衰頽”。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枯槁】亦作“枯槀”。亦作“枯稿”。1.草木枯萎。《老子》:“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易纬通卦验》卷下:“灾则泽涸,物枯槁不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宣王庙树》:“兗州曲阜县文宣庙门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稿已久。”宋梅尧臣《暮雪》诗:“草木一变妍,枯槁忘其真。”陈毅《题西山红叶》诗:“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2.指枯萎的草木。《文子·上仁》:“是以羣生以长,万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为民资。”《汉书·礼乐志》:“枯槀復产,乃成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