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同袍二三子释义


【说】〔《易·益卦》民説無彊。〕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

【与同】1.与之相同。《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郑玄笺:“卫之诸臣行如是,不与诸伯之臣同。”《淮南子·泰族训》:“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2.犹同。谓与人一齐。元高文秀《遇上皇》第四折:“寡人带酒,与同二人欲要起身,被店主人家扯住。”《水浒传》第六七回:“却説关胜与同宣赞、郝思文,引领五千军马接来,相近凌州。”

【袍】《唐韻》薄褎切《集韻》《韻會》蒲褎切,音軳。《廣韻》長襦也。《釋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後漢·輿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又《爾雅·釋言》襺也。《禮·玉藻》纊爲襺,縕爲袍。《論語》衣敝縕袍。又衣前襟。《公羊傳·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又《禮·喪大記》袍必有表。《註》褻衣。又《韻補》蒲侯切,叶音抔。《詩·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又《集韻》薄報切,音暴。《類篇》同袌。 或作、。

【二三子】犹言诸君;几个人。《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鐸。”南朝梁江淹《杂体诗》:“眷我二三子,辞义丽金雘。”唐韩愈《山石》诗:“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宋梅尧臣《春日游龙门山寺》诗:“还邀二三子,共到凿龙游。”清叶廷琯《鸥波渔话·黄子久别居》:“余居是山,夏初与二三子相羊瀑流间,得芝草三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