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蔓垂相樛释义


【枝蔓】1.枝条和藤蔓。唐杜甫《解闷》诗之十一:“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唐白居易《泛湓水》诗:“青萝与紫葛,枝蔓垂相樛。”2.比喻牵连,株连。《旧唐书·刘瞻传》:“两家宗族,枝蔓尽捕三百餘人。”宋欧阳修《论燕度勘滕宗谅事张皇太过札子》:“传闻燕度勘鞫滕宗谅事,枝蔓勾追,直得使尽邠州诸县枷杻。所行栲掠,皆是无罪之人。”《金史·外国传下·高丽》:“斜葛不能听讼,每一事輒至枝蔓,民颇苦之。”3.比喻冗词赘句。明张居正《进讲章疏》:“训解未莹者,增改数语;枝蔓不切者,即行删除。

【垂】〔古文〕《唐韻》《集韻》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詩·小雅》垂帶而厲。又布也。《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又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又邊垂。《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又地名。《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宣八年》仲遂卒于垂。《註》齊地。又《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又《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

【相樛】“相摎”。亦作“相繆”。相互缠结;纠缠在一起。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六:“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唐韩愈《别知赋》:“山磝磝其相轧,树蓊蓊其相摎。”宋苏轼《却鼠刀铭》:“文如连环,上下相繆。”宋朱熹《下山》诗:“緑树枝相樛,白涧石齿齿。”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