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行水边释义


【杖藜】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宋苏轼《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2.藜杖;拐杖。唐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宋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漢

【行水】行于水上。《周礼·考工记序》:“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2.流动的水;水流。《素问·五常政大论》:“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於食,乘金则止水增,味迺咸,行水减也。”王冰注:“行水,河渠流注者也。”清阮元《清远峡记》:“此二山(七里瀧、羚羊峡),行水之地形皆与清远等,而羚羊峡过广西一省之水为尤巨。”3.使水流通;治水。《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汉书·沟洫志》:“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宋曾巩《襄州宜城县长渠记》:“后世欲行水溉田者,往往务躡古人之遗迹,不考夫山川形势

【边】〔古文〕《集韻》《韻會》《正韻》眠切,音編。《玉篇》畔也,邊境也。《禮·玉藻》其在邊邑。《註》邊邑,九州邊鄙之邑。《左傳·成十三年》蕩搖我邊疆。又《正韻》旁近也。《前漢·高帝紀》齊邊楚。又側也。《禮·檀弓》齊衰不以邊坐。《疏》喪服宜敬,起坐宜正,不可著齊衰而偏坐也。又邊璋,半文飾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邊璋七寸。又姓。周大夫邊伯之後。南唐有邊鎬。《說文》作。漢典考證:〔《左傳·成十三年》搖蕩我邊疆。〕 謹照原文搖蕩改蕩搖。 考證:〔《左傳·成十三年》搖蕩我邊疆。〕 謹照原文搖蕩改蕩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