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谩感藏释义


【于思】“于腮”。1.多须貌。一说白头貌。《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甲復来。”杜预注:“于思,多鬚之貌。”陆德明释文引贾逵曰:“白头貌。”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邵陵﹞两颊于思,然人呼为邵髯,不以名字。”程善之《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之二:“帐下于思新令尹,刀头涕泪旧豪酋。”2.借指髭须。宋梅尧臣《观邵不疑学士所藏名书古画》诗:“精神宛如生,于腮復穿鼻。”典

【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古禫切,甘上聲。《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又《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詩·召南》無感我帨兮。又《集韻》《正韻》胡紺切。與憾通。恨也。《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 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藏】〔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又兹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又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又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

送许寺丞五十韵其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