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才通未可量释义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线】《廣韻》《集韻》《韻會》私箭切,音綫。《正韻》先見切,音霰。《說文》綫,古文作線。《周禮·天官》縫人掌王宫縫線之事。《註》線,縷也。又《冬官·考工記·鞄人》察其線,欲其藏也。《註》謂縫車之縷。《集韻》亦作絤。

【才】《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正韻》牆來切,音裁。《說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書正譌》才,木質也。在地爲木,旣伐爲才,象其枝根斬伐之餘。从木省。別作材,非。又天地人爲三才。《易·繫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一曰能也。《禮·文王世子》必取賢斂才焉。《論語》才難,不其然乎。《前漢·武帝紀》其令州縣舉茂才異等。《唐書·百官志》擇人以四才。《邵堯夫曰》臨大事然後見才之難。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又質也,力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未可】1.不可。《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劌曰:‘未可。’齐人三鼓,劌曰:‘可矣。’”《后汉书·荀彧传》:“若一旦生变,天下未可图也。”唐杜甫《剑门》诗:“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然神道设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未可绳以妄语戒也。”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民族主义的文学家在今年的一种小报上说‘鲁迅多疑’,是不错的,我正在疑心这批人们也并非真的民族主义文学者,变化正未可限量呢。”2.未必可以。《论语·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何晏

【量】〔古文〕《廣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音亮。《集韻》斗斛曰量。《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釋文》量,力尚切,斗斛也。《左傳·昭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禮·明堂位》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註》量,謂豆、區、斗、斛、筐、筥所容受。《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又《正韻》度量,能容之謂量。《蜀志·黃權傳》魏文帝察其有局量。《程子遺書》或問:量可學乎。曰:可。學進則識進,識進則量進,人量隨識長,亦有識高而量不長者,識未至也。又限也。《禮·禮運》月以爲量。《疏》量,猶分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