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不觉韶光换释义


【因循】1.道家谓顺应自然。《文子·自然》:“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张守节正义:“任自然也。”2.沿袭;承袭;继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后汉书·梁统传》:“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北齐书·文宣帝纪论》:“显祖因循鸿业,内外协从,自朝及野,羣心属望

【不觉】沉睡不醒。《战国策·魏策二》:“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百喻经·小儿得欢喜丸喻》:“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睡眠不觉。”2.不反悟;不觉悟。《文选·张衡<东京赋>》:“流遁忘反,放心不觉。”薛综注:“流情放心,不自反寤。”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3.没有发觉;没有感觉。《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唐韩愈《贺太阳不亏状》:“虽有阴云,转更明朗,比於常日,不觉有殊。”明刘基《晚至草平驿》诗:

【韶光】1.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南朝梁简文帝《与慧琰法师书》:“五翳消空,韶光表节。”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每至韶光照野,爽靄晴遥。”元谷子敬《城南柳》第四折:“但能勾五千岁遐龄,索强如九十日韶光。”清顾炎武《赴东》诗之五:“草木皆欣欣,不觉韶光晚。”2.泛指光阴。《武王伐纣平话》卷上:“韶光似箭,日月如梭。”元柯丹丘《荆钗记·分别》:“韶光荏苒,嘆桑榆暮景。”3.比喻青少年时期。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只恐韶光易零落,何时重得会刘郎?”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

【换】《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玩切,音逭。讀若完去聲。《說文》易也。《晉書·阮孚傳》嘗以金貂換酒。又《前漢·敘傳》項氏畔換。《註》孟康曰:畔,反也。換,易也。師古曰:畔換,强恣貌。猶言跋扈也。《左思·魏都賦》雲散叛換。《註》叛換,猶恣睢也。《集韻》作愌。又于眷切,音院。《蘇轍·送孫提詩》依依東軒竹,凜凜故人面。詔書遂公私,使節許新換。从手从側人从穴从廾。俗作换,非。漢典考證:〔《左思·魏都賦》雲散叛換。《註》換,猶恣睢也。〕 謹照原文註下增叛字。 考證:〔《左思·魏都賦》雲散叛換。《註》換,猶恣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