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声不合十二和释义


【音声】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三国魏嵇康《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唐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2.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倩女小姐。”闻一多《红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合十】的一般敬礼,佛教徒亦沿用。两手当胸,十指相合。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憇小菴,僧年八十餘矣,见公合十肃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我的第一个师父》:“善男信女们也个个‘合十赞叹,欢喜布施,顶礼而散’了。”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这佛像有二尺来高,金光闪闪,满脸堆笑,双手合十,瞅着人间。”参见“合掌”。

【二】〔古文〕弍《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註》謂兼二職。《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又巽二,風神名。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二。漢典考證:〔《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