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本儒家释义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餘年不絶。”2.泛指衣着,穿戴。唐牛僧孺《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明钱澄之《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汉年。”徐迟《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3.专指礼服。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儒家】1.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