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减行迹释义


【野】〔古文〕埜《唐韻》羊者切《集韻》《韻會》《正韻》以者切,音也。《說文》郊外也。《易·同人》同人于野,亨。《疏》野,是廣遠之處。《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又《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註》郊外曰野,此野爲甸稍縣都。又《周禮·秋官》縣士掌野。《註》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又《韻會》朴野。《論語》質勝文則野。《禮·檀弓》故騷騷爾則野。《疏》田野之人,急切無禮。又官名。《左傳·昭十八年》使野司各保其徵。《註》野司,縣士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註》野

【渡】《唐韻》《集韻》《韻會》徒故切《正韻》獨故切,音度。《說文》濟也。《廣雅》去也,通也。又通作度。《前漢·賈誼傳》度江河亡維楫。《集韻》或作。zdic.net汉典

【减】《玉篇》古斬切,音減。俗減字。(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斬切,音鹼。《說文》損也。《玉篇》少也,輕也。《禮·樂記》禮主其減。又水名。《山海經》番條之山,減水出焉。又岐山亦出減水,東南流注于江。又姓。《史記·酷吏傳》減宣。又《廣韻》《集韻》下斬切,音豏。又《集韻》公陷切,音。義同。 俗作减,非。(減)漢典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zdi

【行迹】亦作“行跡”。亦作“行蹟”。1.经行的足迹。晋张协《杂诗》之一:“房櫳无行跡,庭草萋以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牀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跡,视以为佳。”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一:“驱车背乡园,朔风卷行迹。”清吴伟业《打冰词》:“新戍云中千骑马,横津直渡无行迹。”2.比喻行动的踪迹。罗文坊《“向心扫荡”的破灭》:“尽管日寇如何狡猾,最终还是没有发现我边区领导机关的行迹所在。”亦作“行跡”。亦作“行蹟”。事迹;行为。《东观汉记·平原怀王胜传》:“平原王葬,邓太后悲伤,命史官述其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