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虚出失性命释义


【三界】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唐寒山《诗》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宋王安石《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清龚自珍《最录<列子>》:“庄子见道十三四,列子见道十七八,丁大法之未东,皆未脱离三界。”道教沿用其说而稍异。唐吕岩《敲爻歌》:“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2.犹三届,三期。《元史·选举志二》:“都监歷三界,陞务使,一周岁为满,月日不及者

【虚】〔古文〕《唐韻》朽居切《集韻》《正韻》休居切,音噓。空虛也。又《易·繫辭傳》周流六虛。《註》六虛,六位也。《疏》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又《大戴禮》虛土之人大。《註》虛,縱也。又孤虛。《史記·龜筴傳》日辰不全,故有孤虛。又星名。《書·堯典》宵中星虛。又姓。《通志·氏族略》虛氏。見《姓苑》。又虛無,山名。《顏氏家訓》柏人城東有一孤山,或呼爲虛無山。又《廣韻》去魚切,音祛。《說文》大丘也。《集韻》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虛。又地名。《春秋·桓十二年》會宋公于虛。《註》宋地。又水名。《前漢

【出】《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春入聲。《說文》進也。《廣韻》見也,遠也。《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又生也。《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註》秦康公,晉之甥也。又《周禮·秋官·大司》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註》出謂越獄逃亡也。又《增韻》斥也。《正韻》亦作黜絀。又《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推去聲。自中而外也。又《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僞切,吹去聲。《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又叶敕律切

【失】《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質切,音室。得之反。《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書·泰誓》時哉弗可失。《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又《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與同。《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六書本義》與佚軼通。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音試。《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朱熹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五代齐己《酬元员外见访》诗:“《易》中通性命,贫里过流年。”宋明以来理学家专意研究性命之学,因以指理学。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举一世安于君父之讎,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所拘者又復高谈性命,衍説仁义,细析毫芒,而至于钱穀财赋之事,茫然罔晓也。”2.生命。《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