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六朝襟带地释义


【三国】指东汉后出现的魏、蜀、吴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始,到280年吴亡止。或将汉献帝在位的年代(189-220)亦计入该期。亦以指魏、蜀、吴。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唐刘知几《史通·杂説下》:“谈《春秋》者则不知宗周既陨,而人有六雄;论《史》、《汉》者不悟刘氏云亡,而地分三国。”元萨都剌《登北固城楼》诗:“六朝文物随流水,三国江山独倚楼。”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三:“凡三国、六朝各史,俱包在内。”

【六朝】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南京市),史称为六朝。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六九:“祗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宋史·张守传》:“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清黄遵宪《元武湖歌和龙松岑》:“莽莽六朝兴废事,珠楼綺阁未渠央。”2.指魏、晋、后魏、北齐、北周和隋。这些朝代皆建都北方,称为北朝六朝。三国至隋统一前后三百馀年的历史时期亦统称为“六朝”,如:六朝建筑、六朝书法,皆兼举南北六朝而言。典

【襟带】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邕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汉张衡《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唐杨炯《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三秦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清侯方域《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唐柳宗元《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