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旒望九垓释义


【褰】《唐韻》去乾切《集韻》《韻會》丘虔切,音愆。《說文》袴也。《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徵褰與襦。又搴也。《詩·鄭風》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禮·曲禮》暑毋褰裳。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襞襀褰縐。《註》褰,縮也。又《類篇》紀偃切,音湕。九件切,音蹇。義同。 或作。zdic.net漢典

【旒】《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劉。《玉篇》旌旗垂者。《類篇》旌旗之旓。《詩·商頌》爲下國綴旒。《傳》旒,章也。《箋》旌旗之垂者也。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註》天子以五采爲旒,旒十有二。又《韻補》叶力救切。《皮日休·補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何以賜之,龍旂九旒。 《集韻》或作斿旈。

【望】〔古文〕《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又《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又《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又責望。又怨望。又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又《釋名

【九垓】1.亦作“九畡”、“九陔”。中央至八极之地。《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韦昭注:“九畡,九州之极数。”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北齐魏收《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韩爌传》:“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2.亦作“九阂”、“九陔”。九层。指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颜师古注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