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状不一识释义


【万状】多种形态;形形色色。亦用以形容程度极深,犹万分。唐白居易《草堂记》:“千变万状,不可殫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军卒杨杲宗躬负土之役,劳苦万状。”明陆深《停骖录摘抄续》:“妖言既行,兇谋遂逞……荼毒生灵,无端万状。”《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先冻了一夜,又挨了打,又饿着肚子,跪在风地里念文章,其苦万状。”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潮儿几疑余为鬼物,相视久之,悲咽万状曰:‘阿兄归几日矣?’”参见“万分”。

【不一】1.不相同;不一样。《管子·禁藏》:“赦罪而不一,德虽厚,不誉者多。”晋陆机《豪士赋》:“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2.不统一;不专一。晋郭璞《省刑疏》:“夫法令不一,则人情惑;职次数改,则覬覦生。”宋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至庆历二年,知州郭志高为诸处差来兵马,头项不一,军政不备。”明何景明《何子·严治》:“夫民心不一则散。”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格言·读书五失》:“夫为学之道,用志不能不一,用力不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