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丛外数青山释义


【芦】《集韻》與芐同。或作,非。(蘆)《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音盧。《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爾雅·釋草》葖,蘆萉。又《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又藥名。《本草》黎蘆,一名蔥葵。又城名。《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又水名。《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又關名。《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又《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本草》漏蘆。《博雅》飛廉,漏蘆也。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丛】《唐韻》《正韻》徂紅切《集韻》《韻會》徂聰切,族平聲。《說文》聚也。从丵从取。《書·無逸》是叢于厥身。又姓。南北朝滁州刺史叢鐇。又臺名。在邯鄲。又《集韻》或作樷。《前漢·東方朔傳》樷珍怪。又作藂。《前漢·息夫躬傳》藂棘棧棧。《註》詩葛覃註:灌木曰藂。又《韻補》叶徂黃切,音牀。《韓愈·此日足可惜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逢音房。《韻會》後人誤作菆,或作蕞,二字皆非。毛氏曰:丵,上从四直,兩長兩短。从丱,非。丵原刻下从羊。

【数】《廣韻》所矩切《集韻》爽主切,音籔。《說文》計也。《易·說卦》數往者順。《詩·小雅》心焉數之。《禮·曲禮》問國君之富,數地以對。又《博雅》責也。《左傳·昭二年》使吏數之。《註》責數其罪。又《集韻》阻切,音所。義同。又《廣韻》色句切《集韻》《韻會》《正韻》雙遇切,音捒。算數也。《羣經音辨》計之有多少曰數。《類篇》枚也。《易·節卦》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疏》數度,謂尊禮命之多少。又《繫辭》極數知來之謂占。《疏》蓍策之數。《書·大禹謨》天之曆數在汝躬。《疏》天之曆運之數。《周禮·天官·小宰》掌官常以治數。《註》

【青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唐徐凝《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一见我这里青山隐隐,緑水迢迢,便问我借与他居住。”海默《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2.指归隐之处。唐贾岛《答王建秘书》诗:“白髮无心镊,青山去意多。”宋范仲淹《寄石学士》诗:“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隣。”严复《送沉涛园备兵淮扬》诗之一:“相看白髮盈头出,长恐青山与愿违。”3.山名。一名青林山。南朝诗人谢朓曾卜居于此,故又称谢公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