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回日却归还释义


【九天】1.谓天之中央与八方。《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王逸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汉扬雄《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梅尧臣注:“九天,言高不可测。”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回日】1.谓日神羲和驾车前进,不得过,为之回车。形容极高。唐李白《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宋梅尧臣《赋秋鸣送刘衡州》诗:“峰前想回日,青冥生路歧。”2.来日。《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三年》:“若回日復相,必乱天下。”亦作“廻日”。1.却日回行。语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晋郭璞《游仙诗》之四:“愧无鲁阳德,迴日向三舍。”晋张协《七命》之一:“衝飇发而迴日,飞砾起而洒天。”南朝梁江淹《萧拜太尉扬州牧表》:“徒怀汉臣伏闕之诚,竞无鲁

【却归】归”。退归。多谓辞官回家。唐韩愈《与大颠师书》:“至此一二日,却归高居,亦无不可。”唐赵璘《因话录·羽》:“蒙却归故林,而赵公薨於相位。”南唐沉汾《续仙传·王可交》:“王渢具以奏闻,詔称其异。后可交却归乡里,备话歷歷。”

【还】《篇海類編》音浮。又音否。俗作還字,非。(還)《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說文》復也。《玉篇》反也。《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註》反也。又《正韻》退也,歸也。《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註》還,猶退也。《前漢·高帝紀》還守豐。又《灌嬰傳》還定三秦。又顧也。《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註》還,猶顧也。又償也。《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又大還、小還,日至之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

七言其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