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带三千里释义


【襟带】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邕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汉张衡《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唐杨炯《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三秦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清侯方域《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唐柳宗元《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千里】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唐孟郊《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