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趋要路释义


【进】〔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卽刃切,音晉。《說文》登也。《玉篇》升也。《廣韻》前也。《禮·曲禮》遭先生于道,趨而進。《表記》君子三揖而進。《註》人之相見,三揖三讓,以升賔階。《書·盤庚》乃登進厥民。《疏》延之使前而告之也。又《正韻》薦也。《禮·儒行》推賢而進達之。又《正韻》效也。《禮·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爲文。《註》自勉强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又近也。《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又進士。《禮·王制》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註》進士,可

【不趋】朝不急步而行。封建时代人臣入朝必须趋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史记·萧相国世家》:“於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文选·任昉<齐竟陵文王宣公行状>》:“又詔加公入朝不趋,讚拜不名。”张铣注:“天子敬重其德,有詔使入天子之朝不趋走。”《周书·静帝纪》:“庚子,詔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2.不追逐;不追求。《韩非子·亡徵》:“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於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3.不迅速。见“不趋事”。

【要路】,拦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九山王》:“翁患马少,会都中解马赴江南,遣一旅要路篡取之。由是九山王之名大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后闻妇不屈死,益悲。冤塞胸吭,无路可伸。每思要路刺杀宋,而虑其扈从繁,儿又罔託。”1.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道路。《北史·李崇传》:“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唐杜甫《寄司马山人》诗:“悬旌要路口,倚剑短亭中。”茅盾《子夜》十:“镇里的一营兵只够守住那条到县里去的要路。”2.显要的地位。《新唐书·崔湜传》:“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