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鼓连声催攧遍释义


【鼓】〔古文〕《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又《前漢·五行

【连声】一声。《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项羽连声唱祸事,不遣诸门乱出兵。”《水浒传》第十六回:“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茅盾《子夜》二:“徐曼丽的一张粉脸立刻通红,假装作不理会,连声唤当差们拿汽水。”2.谓声音应和。南朝宋鲍照《舞鹤赋》:“长扬缓騖,并翼连声;轻迹凌乱,浮影交横。”《新唐书·张说传》:“延木石,运斧斤,山谷连声,春夏不輟。”

【催】《唐韻》《集韻》《韻會》倉回切,音崔。促也,迫也。 本作趣,古有趣無催,催促皆後人所增。催趣同聲,實一字。

【遍】《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