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必三复释义


【古训】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郑玄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汉孔臧《与从弟引安国书》:“旧章潜於壁室,正於纷扰之际,欻尔而见,俗儒结舌,古训復申。”唐韩愈《复志赋》:“始专专於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清龚自珍《<绩溪胡户部文集>序》:“是谓七十子苗裔之言,是谓礼家大宗之言,其言式古训,力威仪焉。”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九:“中国古训:贤者在位,能者在职。”2.诂训。指对古字古义的训释。古,通“詁”。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惠士奇》:“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复】〔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