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以唯诺偿嫌猜释义


【苟】〔古文〕《唐韻》《廣韻》古厚切《集韻》《類篇》《正韻》舉后切,音垢。《說文》草也。又誠也。《魯語》夫苟中心圖民,知雖不及,必將至焉。又且也。《晏子·雜上篇》行廉不爲苟得,道義不爲苟合。又但也。《揚子·法言》非苟知之。又《韓詩外傳》指緣謬辭謂之苟。又磯名。《水經注》苟磯,亦曰南陽磯。又姓。《廣韻》漢有苟參。《急就篇》苟貞夫。《註》苟,草名也。所居饒之,因以爲氏。又《集韻》居侯切,音鉤。苟吻,草名。又《類篇》果羽切。《唐韻古音》讀矩。《蔡邕·述行賦》登高斯賦,義有取兮。則善戒惡,豈云苟兮。翩翩獨征,無疇與兮。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唯诺】亦作“唯喏”。1.应答。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水浒传》第八一回:“李师师执盏擎杯,亲与燕青回酒谢唱,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嬈声嗽,来惹燕青;燕青紧紧的低了头,唯喏而已。”《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老残听得没头没脑,答应不是,不答应又不是,只好念糊唯诺。”2.形容卑恭顺从。唐韩琬《御史台记·来俊臣》:“﹝周綝﹞惧俊臣莫敢西顾,但视东唯诺而已。”元胡长孺《耕渔乐赠金华相士》诗:“长官怒駡沸於爚,口自唯诺心自怍。”鲁迅《华盖集·补

【偿】《廣韻》市羊切《集韻》辰羊切,音常。還所值也。《前漢·雋不疑傳》不疑爲郞,或誤持同舍郞金去,同舍郞意不疑,不疑買金償之。又酬報。《左傳·僖十五年》西鄰責言,不可償也。又《集韻》始兩切,音賞。又時亮切,音尚。義同。

【嫌猜】疑忌。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唐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四:“我已经把那种无嫌猜的儿童精神完全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