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泽滂霈兮岁有秋释义


【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唐韦应物《观田家》诗:“飢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元王祯《农书》卷十八:“然皆洑流内达,膏泽傍通,水利之中,最为永便。”2.比喻恩惠。《孟子·离娄下》:“諫行言听,膏泽下於民。”焦循正义:“为臣之时,諫行言从,德泽加民。”汉班固《西都赋》:“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於民。”章炳麟《建立

【滂霈】同“滂沛”。1.水流广大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月将回照,水即悬流,滂霈崖岭,临注谿壑。”唐柳宗元《及大会议国子祭酒韩洄请历数近日征应祥瑞故又改其文如后表》:“气潜通而交感以和,泽旋流而滂霈思远。”2.雨大貌。《艺文类聚》卷二引晋潘尼《苦雨赋》:“始蒙瀎而徐坠,终滂霈而难禁。”3.喻恩泽广大。三国魏曹植《改封陈王谢恩章》:“臣既弊陋,守国无効,自分削黜,以彰众诫。不意天恩滂霈,润泽横流,猥蒙加封。”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岁】〔古文〕亗《唐韻》相銳切《集韻》須銳切,音帨。《釋名》歲,越也,越故限也。《白虎通》歲者,遂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書·洪範》五紀,一曰歲。《傳》所以紀四時。《又》王省惟歲。《傳》王所省職,兼總羣吏,如歲兼四時。又星名。《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註》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歷志》分二十八宿爲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又》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疏》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右行於天,一歲移一

【有秋】丰收,有收成;丰年。《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晋陶潜《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穫》诗:“司田春有秋,寄声与我谐。飢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唐元稹《范季睦授尚书仓部员外郎》:“乃詔执事,聿求其才,乘我有秋,大实仓廪。”明李贽《复杨定见书》:“如种田相似,年年不輟,时时不改,有秋之穫如此,无成之岁亦如此,安可以一耕不穫而遂弃前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