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馀祗惝怳释义


【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古禫切,甘上聲。《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又《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詩·召南》無感我帨兮。又《集韻》《正韻》胡紺切。與憾通。恨也。《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 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祗】〔古文〕祬《廣韻》旨夷切。《集韻》《韻會》烝夷切《正韻》旨而切,音脂。《爾雅·釋詁》敬也。《書·大禹謨》祗承于帝。《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敎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正譌》从示,氐聲。見神示則敬。會意。《正字通》與祇通。郝敬曰:祗从氏下一,韻書別出,其實同。

【惝怳】“惝恍”。1.惆怅。失意;伤感。《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唐皇甫枚《步飞烟》:“莫孤短愿,寧爽后期。惝恍寸心,书岂能尽?”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没固宜;天何为復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怳而不能忘也。”清龚自珍《桐君仙人招隐歌》:“开帘送客一惝怳,帘外三日生春烟。”王统照《五十元》:“他感到老境的逼迫与惝怳的悲哀。”2.心神不安貌。宋曾巩《泰山谢雨文》:“言丁寧而上诉,心惝恍而潜惊。”宋王安石《与望之至八功德水》诗:“念方与子违,惝怳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