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古文〕《唐韻》府遠切《集韻》《韻會》甫遠切,音返。《說文》覆也。从又,厂。《詩·周頌》福祿來反。《註》言福祿之來,反覆不厭也。又《前漢·勝傳》使者五反。《註》師古曰:反,謂回還也。又《唐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幡。《廣韻》斷獄平反。《韻會》錄囚平反之,謂舉活罪人也。《增韻》理正幽枉也。《前漢·食貨志》杜周治之,獄少反者。《註》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漢·張安世傳》反水漿。又《集韻》《韻會》部版切,翻上聲。《集韻》難也。《詩·小雅》威儀反反。沈重讀。又《集韻》方願切,音販。難也。《詩·
【嗤】《廣韻》赤之切《集韻》《韻會》充之切,音蚩。《玉篇》笑貌。《後漢·樊宏傳》時人嗤之。 《廣韻》俗作。《字彙》譌省作嗤,附九畫,非,今攺正。
【褦襶子】晓事的人。《古文苑·程晓<嘲热客诗>》:“只今褦襶子,触热到人家。”章樵注:“音耐戴,言不爽豁也。《类説》、《集韵》:‘褦襶,不晓事之名。’”宋王安石《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反嗤褦襶子,但守一经籍。”金史肃《放言》诗之二:“壮岁羞为褦襶子,如今却羡囁嚅翁。”清王晫《快说续记》:“二三知己在座,忽闻褦襶子至,俱顰蹙无奈。”2.指夏天遮日的凉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败天公》:“近代又以牛马尾、棕毛、皂罗漆製以蔽日者,亦名笠子,乃古所谓褦襶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