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烟深木叶粗释义


【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恫。《說文》疾流也。《班固·西都賦》潰渭洞河。又深也,朗徹也。《顏延之詩》識密鑒亦洞。又通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又貫也。亦貫徹之意。《史記·蘇秦傳》遠者括臂洞胸。又洞洞,質慤貌。《禮·祭義》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又洞疑,心不定也。《史記·蘇秦傳》虛喝洞疑。又幽壑曰洞。又《後漢·梁冀傳》連房洞戸。《註》洞,通也。謂相當也。又洞庭,湖名。又山名,在長沙。又《集韻》徒孔切《正韻》徒總切,音動。義同。又《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洪洞,縣名。又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烟】《唐韻》烏前切《集韻》《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燕。《說文》本作煙。詳煙字註。《荀子·富國篇》鳧雁若烟海。又《廣韻》於眞切《集韻》《正韻》伊眞切,音因。《廣韻》烟熅天地氣。《易》作絪縕。《集韻》或作氤。《班固·典引》烟烟熅熅。《劉楨·魯都賦》曳髮編芒,蔚若霧烟,九采灼爍,華藻紛。(煙)〔古文〕《唐韻》烏前切《集韻》《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燕。《說文》火气也。《周禮·秋官·蟈氏》以其煙被之。又姓。見《字彙》。又於眞切,音因。《周禮·春官·大宗伯註》禋之言煙也。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註》煙音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木叶】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晋书·儒林传·董景道》:“永平中,知天下将乱,隐于商洛山,衣木叶,食树果。”唐骆宾王《冒雨寻菊序》:“泛兰英於户牖,座接鸡谈;下木叶於中池,厨烹野雁。”元萨都剌《芙蓉曲》:“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水蚕》:“吾乡山蚕食椒、椿、檞、柘诸木叶而成茧。”徐迟《“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一:“这自己的房子,处在一个山坡上,入夜以后,淹没在墨绿的木叶中。”

【粗】《廣韻》千胡切《集韻》聰徂切《正韻》倉胡切,音麤。《玉篇》大也,略也,疏也,物不精也。《禮·月令》其器高以粗。又《樂記》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莊子·秋水篇》物之粗也。又《廣韻》徂古切《韻會》坐五切,音伹。義同。 《集韻》或作觕。通作麤。俗作。字原从米从鹿。漢典考證:〔《禮·樂記》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 謹照原文怒上增其字。 考證:〔《禮·樂記》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 謹照原文怒上增其字。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其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