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椠上瀛洲释义


【椠】《唐韻》慈染切《集韻》疾染切,上聲。《說文》牘樸也。《徐曰》始削麤樸也。《王充·論衡》斷木爲槧。《釋名》槧,漸也。槧板長三尺,言漸漸然長也。《揚子·法言》叔孫通,槧人也。《西京雜記》揚雄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俗之語,作方言。又《癸辛雜識》槧古無有也,始於王安石,其後盛行,淳熙閒板幾廢。又《唐韻》才敢切《集韻》在敢切,音嵌。《玉篇》削板牘。又《唐韻》《集韻》《類篇》七豔切,塹去聲。又《韻會》七廉切,音僉。義同。

【上】〔古文〕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又《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又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又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又上官,複姓。又《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又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

【瀛洲】。1.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嶠,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蓬莱、方丈、瀛洲,僊人居之。”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瀛洲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2.借指日本。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诗:“邹容吾小弟,被髮下瀛洲。”鲁迅《集外集·<题三义塔>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3.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