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然以自适释义


【澹然】1.恬淡貌。《韩非子·大体》:“澹然閒静,因天命,持大体。”宋苏轼《祭陈君式文》:“澹然无求,抱洁没身。”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余见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2.安定貌;安静貌。《文选·扬雄<长杨赋>》:“使海内澹然,永忘边城之灾。”李善注:“澹,安也。”唐李白《古风》之三四:“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吴双遣澹然旁坐,如枯木垂钓。”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自适】而自得其乐。《庄子·骈拇》:“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唐薛戎《游烂柯山》诗:“二仙行自适,日月徒迁徙。”《宋史·洪芹传》:“退寓永嘉,怡然自适。”《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