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见颜色释义


【此地】个地方。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燕丹,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洪深《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颜色】色。《礼记·玉藻》:“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南朝梁江淹《古离别》诗:“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清黄遵宪《今别离》诗:“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曹禺《雷雨》第四幕:“颜色惨白,鬓发湿漉漉的。”2.表情;神色。《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新唐书·韦思谦传》:“性謇諤,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3.姿色。《墨子·尚贤中》:“不论贵富,不嬖颜色。”前蜀贯休《偶作》诗之五:“君不见西施緑珠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