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曲律-(明)王骥德
古籍列表页-吴江诗词网
曲律目录:
叙
自序
论曲源第一
总论南北曲第二
论调名第三
论宫调第四
论平仄第五
论阴阳第六
论韵第七
论闭口字第八
论务头第九
论腔调第十
论板眼第十一
论须识字第十二
论须读书第十三
论家数第十四
论声调第十五
论章法第十六
论句法第十七
论字法第十八
论衬字第十九
论对偶第二十
论用事第二十一
论过搭第二十二
论曲禁第二十三
论套数第二十四
论小令第二十五
论咏物第二十六
论俳谐第二十七
论险韵第二十八
论巧体第二十九
论剧戏第三十
论引子第三十一
论过曲第三十二
论尾声第三十三
论宾白第三十四
论插科第三十五
论落诗第三十六
论部色第三十七
论讹字第三十八
杂论第三十九上
杂论第三十九下
论曲亨屯第四十
论巧体第二十九
古诗有离合、建除、人名、药名、州名、数目、集句等体。元人以数目入曲,作者甚多,句首自一至十,有顺去逆回者。《辍耕录》载【折桂令】起句“博山铜细袅香风”,一句两韵,名曰“短柱”,
...更多
论剧戏第三十
剧之与戏,南北故自异体。北剧仅一人唱,南戏则各唱。一人唱则意可舒展,而有才者得尽其春容之致;各人唱则格有所拘,律有所限,即有才者,不能恣肆于三尺之外也。于是:贵剪裁、贵锻炼--以�
...更多
论引子第三十一
引子,须以自己之肾肠,代他人之口吻。盖一人登场,必有几句紧要说话,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却调停句法,点检字面,使一折之事头,先以数语该括尽之,勿晦勿泛,此是上谛。《琵琶》引
...更多
论过曲第三十二
过曲体有两途:大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小曲宜用本色,然忌太俚。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始称通方。最要落韵稳当,如《琵琶》“手指上血痕尚在衣麻”,“衣麻
...更多
论尾声第三十三
尾声以结朿一篇之曲,须是愈着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凡北曲煞尾,定佳。作南曲者,只是潦草收场,徒取完局,所以戏曲中绝无佳者,以不知此窍故耳。各宫调尾声,或平煞,或仄煞
...更多
论宾白第三十四
宾白,亦曰“说白”。有“定场白”,初出场时,以四六饰句者是也。有“对口白”,各人散语是也。定场白稍露才华,然不可深晦。《紫箫》诸白,皆绝好四六,惜人不能识;《琵琶》黄门白,只是
...更多
论插科第三十五
插科打诨,须作得极巧,又下得恰好。如善说笑话者,不动声色,而令人绝倒,方妙。大略曲冷不闹场处,得净、丑间插一科,可博人哄堂,亦是剧戏眼目。若略涉安排勉强,使人肌上生粟,不如安静
...更多
论落诗第三十六
落诗,亦惟《琵琶》得体。每折先定下古语二句,却凑二语其前,不惟场下人易晓,亦令优人易记。自《玉玦》易诗语为之,于是争趋于文。还有集唐句以逞新奇者,不知喃喃作何语矣。用得亲切,较
...更多
论部色第三十七
《梦游录》云:“今教坊开场,先引一段寻常事,名曰‘艳段’,次正杂剧,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其次曲破断送者,谓之‘把香’。”《辍
...更多
论讹字第三十八
戏曲有相传既久,致讹字间出,或系刻本之误,或为俗子所改,致撰人叫屈,识者贻嗤,不一而足。如《西厢》“风欠酸丁”之“欠”,俗子作“耍”字音,至去其字之转笔处一“丿”,并字形亦为改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祝纯嘏
周·佚名
郭廷以
清·沈宗骞
清·汪志伊
清·魏文中
唐·僧怛多檗多
唐·张万福
清·天花藏主人
宋·王存
清·李之鼎
清·林百川
越·吴时志
晋·陆翙
唐·戴孚
唐·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