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禀道情龆龀异释义


【自】〔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又《玉篇》率也。又《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又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

【道情】理。南朝宋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二:“拯溺繇道情,龕暴资神理。”前蜀韦庄《江上村居》诗:“本无踪跡恋柴扃,世乱须教识道情。”2.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世说新语·文学》“汰法师”刘孝标注引《安法师传》:“竺法汰者,体器弘简,道情冥到。”唐杨巨源《送李舍人归兰陵里》诗:“家贫境胜心无累,名重官閒口不论。惟有道情常自足,启期天地易知恩。”清金农《东峪访马山人卜肆》诗:“高顙称狂客,端居证道情。”3.指修道者的情谊。唐元稹《伴僧行》:“春来求事百无成,因向愁中识道情。花满杏园千万树,几人能伴老僧行。”田汝成《西湖

【龆龀】亦作“齠齓”。1.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齠,通“髫”。《东观汉记·伏湛传》:“齠齔励志,白首不衰。”唐白居易《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明陶宗仪《辍耕录·特健药》:“《墨藪》载徐氏书记云:平一齠齓之岁,见育宫中。”清李渔《蜃中楼·耳下》:“管鲍堪追,寧歆羞比,白首何殊齠齔。”2.借指孩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儿不留一箇齠齔。”《水浒传》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自是子孙式微,今已无齠齔。”

【异】《廣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之切,音怡。《廣韻》已也。《書·堯典》异哉,試可乃已。《傳》异,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巳,惟鯀可試,無成乃退。《正義》异聲近巳,巳訓止,是停住之意,故爲退也。又《集韻》發歎也。又《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怡去聲。《說文》舉也。又《廣韻》退也。又與異通。《列子·楊朱篇》何以异哉。(異)〔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移去聲。《說文》分也,从廾从。予也。《博雅》異分也。《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又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