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睨溟渤释义


【震荡】亦作“震盪”。1.动摇,摇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师轻窕,易震荡也。”宋陆游《谢周枢使启》:“羽翮摧伤,风波震荡。”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雅游》:“当夫序届天中,日逢竹醉,游船数百,震盪波心。”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十:“里面车间传出来轰隆轰隆的巨响,震荡在他的耳边。”2.流离迁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盪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厎。”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甿庶,以至於此!”3.动荡不安。《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

【睨】《唐韻》《集韻》《韻會》研計切。音詣。《說文》衺視也。《左傳·哀十三年》余與褐之父睨之。《史記·藺相如傳》持璧睨柱。《屈原·離騷》忽臨睨夫舊鄉。又禽鳥斜視亦曰睨。《埤雅》禽經曰:雞以嗔睨。《王楙補禽經》鴨以怒睨。又日斜亦曰睨。《莊子·天下篇》日方中方睨。《衍義》日斜如人睨目。又人名,睨夫。見《宋史·宗室表》。又與倪堄通。睤睨,詳睤字註。又《集韻》吾禮切,詣上聲。義同。

【溟渤】溟海和渤海。多泛指大海。南朝宋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诗:“筑山拟蓬壶,穿池类溟渤。”唐李涉《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诗:“后辈无劳续出头,坳塘不合窥溟渤。”明袁宏道《答蹇督抚》:“唯是溟渤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礱礪。”清唐孙华《寄题三贤祠》诗:“江夏今儒宗,词源倾溟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