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不类珠释义


【薏】〔古文〕《唐韻》於力切,音億。《爾雅·釋草》荷,芙蕖。其中的,的中薏。《疏》薏,中心也。又苡薏。詳苡字註。又《玉篇》乙吏切,音意。義同。又《韻會》薏茨,草名。

【苡】《唐韻》羊己切《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芣苡,草名。又《廣韻》薏苡,蓮實。《本草》薏苡仁,開紅白花,結實靑白色,形似珠而稍長。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後漢·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軍還,載之一車,有譖之者以爲所載皆明珠。又《集韻》象齒切,音似。義同。又《類篇》烏禾切。婆苡、室韋,皆北狄別種名。

【不类】。《诗·大雅·瞻卬》:“不弔不祥,威仪不类。”毛传:“类,善。”孔颖达疏:“威仪有不善。”晋刘琨《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旧唐书·德宗纪下》:“秉心匪彝,自底不类。兇狡成性,扇构多端。”2.作自谦之词,犹不肖。《书·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蔡沉集传:“不类犹不肖也。”明何景明《六子诗序》:“六子者皆当世之名士也,予以不类,得承契纳,辅志励益者多矣!”3.不同;不象。《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唐韩愈《石鼓歌》:“辞严义密读难完,字体不类隶与科

【珠】《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音朱。《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書·禹貢》淮夷珠曁魚。《周禮·天官·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