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硉兀冤释义


【隐忍】克制忍耐。《史记·伍子胥列传赞》:“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唐韩愈《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低头受侮笑,隐忍硉兀寃。”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钱锺书《围城》四:“可是西医说她有孕,是个喜讯。自己不好生气,只得隐忍。”

【硉】《廣韻》《集韻》勒沒切《韻會》《正韻》盧沒切,論入聲。硉矹,詳前矹字註。本作。又礌也。《枚乗·七發》上擊下硉。

【兀】《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冤】《唐韻》《集韻》《韻會》於袁切,音鴛。《說文》屈也。从兔从冖。兔在冖下不得走,益屈折也。《廣韻》枉曲也。《史記·于定國傳》張釋之爲廷尉,天下無冤民。定國爲廷尉,民自以不冤。又冤句縣。《韻會》在曹州。句音劬。《正韻》亦作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