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音耳朵释义


【要】〔古文〕《唐韻》於霄切《集韻》《韻會》伊消切,音邀。《博雅》約也。《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註》久要,舊約也。《左傳·哀十四年》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又求也。《孟子》脩其天爵,以要人爵。又也。《詩·魏風》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又會也。《禮·樂記》要其節奏。《註》要,猶會也。《釋文》要,一遙反。又《廣韻》勒也。又劫也。《前漢·文帝紀》上自欲征匈奴,羣臣諫不聽,皇太后固要,上乃止。又劾也,察也。《周禮·秋官·鄕士》異其死之罪而要之。《疏》要,劾實也。《書·康誥要囚傳》要察囚情,得其辭以斷獄。又衞圻之外,謂之要

【知音】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2.《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徐

【耳朵】1.听觉和平衡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也用以指听觉。五代徐仲雅《闲居》残句:“屋面尽生人耳朵,篱头多是老翁鬚。”《前汉书平话》卷中:“太后令宫人揪住耳朵,将药酒灌之,即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侧著耳朵儿听,躡著脚步儿行。”《红楼梦》第三十回:“寳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朵上的坠子一摘。”沙汀《涓埃集·闯关》:“用他那经过十年战争训练的耳朵测量了一下远近。”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中吕】普天乐其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