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外白毫千丈释义


【檐】《唐韻》《集韻》《韻會》余廉切《正韻》移廉切,音鹽。《說文》也。《徐曰》俗作簷,非是。《禮·明堂位》復廟重檐。《註》重檐,外檐下壁復安板檐,以避風雨。見梠字註。又見樀字註。又別作櫩。《何晏·景福殿賦》飛櫩翼以軒翥。 《韻會》又作厃。《揚子·方言》秦謂之桷,齊謂之厃。又《集韻》《韻會》《正韻》都濫切,音擔。通作檐。《管子·七法篇》不明于則,而欲出號令,猶檐竿而欲定其未。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星爲檐鼓。檐者荷也。厃字原作下厂。

【白毫】1.白毛。晋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鬚垂委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左耳有一白毫,长二尺餘。”唐皮日休《公斋四咏·小桂》:“叶彩碧髓出,花状白毫蕤。”2.见“白毫相”。3.泛指白色的光芒。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羣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4.指毛笔。宋黄庭坚《林为之送笔戏赠》诗:“病在惜白毫,往往半巧拙。”

【千丈】其长、高、深。《史记·货殖列传》:“薪稾千车,船长千丈。”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壁立千丈,峯横万仞。”唐白居易《续古诗》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