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通草木释义


【性情】1.人的禀性和气质。《易·乾》:“利贞者,性情也。”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庄子·缮性》:“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唐元稹《遣行》诗之九:“见説巴风俗,都无汉性情。”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其餘若江南省凤、潁、淮、徐之民,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强武,敢於行路。”2.思想感情。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清顾炎武《日知录·古人用韵无过十字》:“

【通草】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2.即通脱木。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折:“这妇人生的通草般身躯,灯手样手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通草》﹝集解﹞引苏颂曰:“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清夏仁虎《旧京琐记·俗尚》:“仕宦平居多著靴,嫌其底重,乃以通草製之。”参见“通脱木

【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卜切,音沐。《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易·說卦傳》爲木。《疏》木可以揉曲直,卽順之謂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又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木,柷敔也。又質樸。《論語》剛毅木訥近仁。又木彊,不和柔貌。《前漢·周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