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解印绶释义


【县令】高名令闻。《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成玄英疏:“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説,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一县之行政长官。周有县正,掌县之政令。春秋时县邑之长称宰、尹、公、大夫,其职同。秦汉县万户以上者称令,不及万户者称长。晋隋因之。唐时县置令,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不分令长。宋因唐制,其京朝官任县令职者,称知某县事。元县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明清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知事。后称县长。《韩非子·八经》:“县令,约其辟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

【解印绶】。谓辞免官职。《汉书·薛宣传》:“游(谢游)得檄,亦解印綬去。”宋岳珂《桯史·李敬子》:“敬子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噶苏士既解印綬,旋察古鲁家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突厥。”亦省作“解綬”、“解印”。汉蔡邕《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唐王维《济上四贤咏》:“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元张可久《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边稚子迎门。”清李渔《慎鸾交·谲讽》:“下官苏州太守卜康民,地处衝繁,事多盘错,未得掛冠之便,难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