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璎珞皮毛债释义


【通身】1.全身;浑身。《陈书·高祖纪下》:“仙人见於罗浮山小石楼,长三丈所,通身洁白,衣服楚丽。”清李渔《蜃中楼·辞婚》:“听了使君之言,不觉通身汗下。”曹禺《雷雨》第一幕:“她通身黑色。旗袍镶着银灰色的花边。”2.整个物体。《北史·穆观传》:“明元亲临其丧,悲动左右,赐以通身隐起金饰棺。”张洁《尾灯》:“那个暖水瓶通身雪白,上面还画了一枝蓝色的水仙。”3.完全,全部。《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合那刑房张瑞风明铺夜盖的皮缠,敢是那刑房不进去,就合那禁子们鬼混,通身不成道理!”

【璎珞】珠玉穿成的装饰物。多用作颈饰。《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饰。”康有为《乙未出都作》诗:“竟将瓔珞亲贫子,故入泥犁救重囚。”徐迟《直薄峨眉金顶记》:“金身,披红袈裟,胸前佩红璎珞。”

【皮毛】和毛的总称。《周礼·天官·兽人》:“凡兽入於腊人,皮毛筋角,入於玉府。”《后汉书·鲜卑传》:“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2.引申指皮裘。《庄子·让王》:“冬日衣皮毛。”3.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明唐顺之《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触冒霜露,始自皮毛,转客臟胃,浸淫閼鬱,壅而不散。”4.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宋叶适《王氏读书堂》诗:“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

【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側賣切,齋去聲。《說文》負也。今俗負財曰債。《前漢·鼂錯傳》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谷永傳》爲人起債分利受謝。又通作責。《周禮·天官·小宰》八成經邦治,四曰聽稱責。《戰國策》馮諼爲孟嘗君收責於薛。《史記》作收債。《前漢·高帝紀》歲竟,兩家常折券棄責。讀如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