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絪蕴释义


【泰和】1.太平。汉扬雄《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宋光宗《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太和”。2.天地间冲和之气。明徐渭《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太和”。3.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太和”。

【絪】《廣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因。《玉篇》絪縕,元氣也。《易·繫辭》天地絪縕,萬物化醇。《釋文》絪縕,本亦作氤氳。又《前漢·霍光傳》加畫繡絪。《註》如淳曰:絪,亦茵也。又《廣韻》絪縕,麻枲。

【蕴】《唐韻》於粉切《韻會》《正韻》委粉切,音縕。《玉篇》積也,聚也,蓄也。《詩·大雅》蘊隆蟲蟲。又《檜風》我心蘊結。又《左傳·隱三年》蘋蘩、薀藻之菜。《韻會》云:應作蘊。《註》蘊藻,聚藻,此草好聚生也。又聚草以火曰蘊。《韓詩外傳》里母朿蘊,請火于去婦之家。《前漢·召信臣傳》蘊火。又《類篇》於問切,音慍。義同。又《韻會》與怨通。《荀子·富國篇》富有天下而無怨財。《註》怨同蘊。又與宛通。《荀子·富國篇》使民夏不宛暍。《註》宛讀爲蘊。又與縕通。《易·繫辭》乾坤其易之縕耶。又《羣經音辨》紆云切,音氳。蘊淪,波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