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残灰烬方分玉释义


【烧】《唐韻》式昭切《集韻》《韻會》《正韻》尸招切,音。《說文》也。《玉篇》燔也。《禮·月令》仲夏毋燒灰。《戰國策》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又燒當,羌名。《後漢·西羌傳》至硏十三世孫燒當立。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照切,音少。《廣韻》放火。《韻會》野火曰燒。

【残】《廣韻》昨干切《集韻》《韻會》財干切,音。《說文》賊也。《詩·小雅》廢爲殘賊。《孟子》賊義者謂之殘。又《釋名》殘,踐也。踐使殘壞也。《書·泰誓》殘害于爾萬姓。又《史記·樊噲傳》殘東垣。《註》謂多所殺傷也。又惡也。《書·泰誓》取彼凶殘。《史記·陳餘傳》爲天下除殘。又放逐也,殺也。《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放弑其君,則殘之。《揚子·方言》殺也。晉魏河內之北,謂爲殘。音廩。或洛感反。又食餘也。《杜甫詩》殘杯與冷炙。又煑肉之名。《張協·七命》鷰猩脣,髦殘象白。《註》髦,髦牛也。殘白,蓋煮肉之異名。《崔駰·

【灰烬】1.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宗庙焚为灰烬,宫室变为蓁数。”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唐柳宗元《兴州江运记》:“由是转巨石,仆大水,焚以炎火,沃以食醯,摧其坚刚,化为灰烬。”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在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火烧过的灰烬、石块和兽骨。”2.谓烧成灰。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杜甫《火》诗:“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宋苏轼《次韵滕大夫沉香石》:“早知百和俱

【方分】指空间。章炳麟《国家论》:“一切物质皆有外延,此本无当然之理,特以据有方分,互不相容,则不得已而生肤廓。”胡适《禅学古史考》:“印度人是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佛教是一个无方分(空间)、无时分(时间)的宗教。故佛教的历史在印度就没有可靠的记载。”

【玉】〔古文〕《唐韻》《正韻》魚欲切《集韻》《韻會》虞欲切,音獄。《說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眞玉也。《易·鼎卦》鼎玉鉉。《疏》正義曰: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又《說卦》乾爲玉爲金。《疏》爲玉爲金,取其剛之淸明也。《詩·大雅》金玉其相。《禮·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淸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