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箜篌俱迳庭释义


【琵琶】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秦末,百姓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晋傅玄《〈琵琶赋〉序》。)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

【箜篌】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史记·孝武本纪》:“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裴駰集解引徐广曰:“应劭云: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箜篌。”《隋书·音乐志下》:“今曲项琵琶、竪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旧唐书·音乐志》:“﹝卧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竖箜篌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竪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郭沫若《哀时古调》诗之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俱】《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音拘。皆也。《孟子》父母俱存。又偕也,具也。《莊子·天運篇》道可載而與之俱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乗車,兩馬,一豎子俱。又姓。南凉將軍俱延,唐江州監軍俱文珍。

【迳庭】。1.门外小路和庭院。《庄子·逍遥游》:“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逕,门外路;庭,堂外地。”清黄遵宪《感怀呈樵野尚书丈》诗:“我生遇合如逕廷,累百感心劳万形。”2.因以喻相距甚远或有差距。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诗意与狄归昌同。而其惻怛规戒,涵蓄不露,则大有逕庭矣。”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予同年吴君,顺治末进士,尝游武林,宿留数月始归。予询以西湖、西溪诸名胜,曰:‘皆不知也。’询其未往游之故,则大笑曰:‘吾跋涉水陆二千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