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旌绛节下云天释义


【霓旌】1.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楚辞·刘向<九叹·远逝>》:“举霓旌之墆翳兮,建黄纁之总旄。”王逸注:“扬赤霓以为旌。”前蜀韦庄《喜迁莺》词:“香满衣,云满路,鸞凤绕身飞舞。霓旌絳节一羣羣,引见玉华君。”宋钱易《南部新书》癸:“高駢在淮南,有贄歌者,末章云:五色真龙上汉时,愿把霓旌引烟策。”明夏完淳《观涛》诗:“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屏翳怒。”2.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明陆采《怀香记·假公荐举》:“閶闔欲开,霓旌飘颻乎翠树

【绛节】使者持作凭证的红色符节。南朝梁简文帝《让骠骑扬州刺史表》:“故以弹压六戎,冠冕九牧,岂止司隶絳节,金吾緹骑。”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诗:“絳节朱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明顾大典《青衫记·乐天蒙召》:“感吾皇宠召,趋命还朝,絳节朱轮,紫泥丹詔,履舃重登廊庙。”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十六:“絳节夹青幢,鸣珂愉且闲。”2.传说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种仪仗。唐杜甫《玉台观》诗之一:“中天积翠玉臺遥,上帝高居絳节朝。”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云天】1.高空。《庄子·大宗师》:“黄帝得之,以登云天。”唐岑参《过碛》诗:“黄沙磧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宋苏轼《书王晋卿画·西塞风雨》诗:“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严文井《<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序言》:“我们在沙滩上捡起了自己喜爱的贝壳,可是千万也别忘了望望远方,望望云天和波浪。”2.引申为高厚。《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伏自将军垂念,令备于小沛容身,实拜云天之德。”《好逑传》第一回:“兄长自是贵人,小弟贫贱,素不识荆,今又正在患难之中,怎知贱姓,过蒙宽慰,自是兄长云天高谊。”3.比喻